康道醫療加強技術創新 智能設備升級用戶體驗
穿上“外骨骼”裝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不僅能站起來,還能穩穩地行走,這是發生在康道(青島)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展廳的一幕。
這套可以由患者獨立控制的設備是康道醫療自主研發的KD9下肢外骨骼步態訓練系統。“該設備採用人工智能交互技術,能夠滿足因神經損傷導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康復需求,提供行走、踏步、坐站等訓練。設備還內置患者管理系統,可以實時記錄和分析患者訓練數據。”康道醫療研發總監陳永源介紹。
位於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康道醫療是一家專注於康復醫療領域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以腦機接口、數字化技術等前沿領域爲核心研究方向,構建起集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於一體的高性能康復醫療器械體系。目前,公司已推出AI康復機器人、上下肢主被動運動康復機、多功能診療牀及護理牀等系列產品。
一家剛成立3年的公司,推出如此豐富的高科技產品,背後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支撐。陳永源告訴記者,市場上主流的康復機器人普遍採用剛性控制模式,其驅動力輸出直接、固定,無法精準匹配患者需求,使用起來也會有不舒適感。“用戶需要的是能感知其意圖,並靈活進行動態調整的機器人,因此,我們亟需攻克機械臂精準控制這個難點。”
爲此,康道醫療組建了一支由資深算法工程師組成的研發團隊,通過對大量訓練數據的分析,不斷優化算法模型,使其更加適應用戶的康復需求。公司還積極與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算法和技術手段,不斷提升AI算法的準確性和穩定性,通過高精度傳感器實時捕捉患者的關節角度等生理數據,實現高度柔和的驅動力輸出,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同時,基於AI的動態優化算法,康復機器人還實現了從執行固定程序到自主學習的躍升。“公司首創的‘AI智能鏡像步態學習功能’,可以通過患者的步態數據生成個性化訓練方案,突破了傳統設備依賴固定程序的侷限。”康道醫療技術總經理劉劍偉說,針對需要進行下肢康復的臥牀患者,公司研發的設備可以配合治療師學習患者的訓練路徑,適應其訓練軌跡,更加精準地進行重複性康復訓練。
硬件方面,依託強大的算法控制能力,康道醫療創新使用了六軸協同機械臂結構,相較傳統的三軸設備,這種仿生結構設計提供了更高的自由度,能模擬人體肢體的複雜運動,完成更多角度的動作,爲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有效解決傳統康復訓練中訓練方式單一、效果不佳的問題。此外,公司還針對不同患者的體型和康復需求,對機械臂進行了個性化設計和調整,進一步提高其適應性和精準度。
從剛性控制到柔性交互,康道醫療實現了算法和機械臂“軟硬兼備”的創新研發。目前,公司已申請數十項發明專利,在人工智能康復領域建立起技術優勢,最新研發的輕量化外骨骼重量控制在2千克以內,穿着幾乎無感。
強大的醫工交叉研發體系和閉環創新生態爲康道醫療持續創新提供支撐。公司不僅匯聚工程技術人才,還與康復醫學專家合作,確保研發始終緊扣臨牀需求。“從結構設計、電路開發、核心算法優化到人機交互與場景建模,多學科深度協同是我們的研發優勢。只有深入瞭解臨牀需求,才能開發出患者真正需要的產品。”劉劍偉說。
如今,康道醫療的產品已應用於部分三甲醫院的康復科,實現了患者在治療與康復過程中的大數據平臺管理。目前,公司與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機構簽署了合作協議。
隨着全球人口老齡化加速,康復醫療行業在全球範圍內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公司總經理吳昶霖說:“康道醫療將持續以技術創新爲引擎,深化醫工結合,通過自主研發與國際合作,推動康復醫療技術和服務向標準化、規範化、國際化邁進,讓更精準、更安全、更溫暖的康復科技惠及更多患者。”(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