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精神小夥」與「8+9」 :兩岸「邊緣酷文化」的社會隱喻

電影《艋舺》劇照。(圖/取自電影《艋舺》劇照)

一、現象的浮現:兩岸「亞文化標籤」的誕生。

在中國大陸,「精神小夥」這一稱謂最早源自短視頻平臺上的「洗剪吹風格」青年。他們多以緊身褲、花襯衫、油頭亮發爲外形標誌,在快手、抖音等平臺上以唱跳、擺拍、炫酷等方式展現自我;而在臺灣,「8+9」一詞則是2010年代在臺灣新興的詞彙,源自當地民俗「八家將」的閩南語發音,因刻板印象中八家將陣頭參與者多爲社會經濟地位與學歷較低的年輕男性(年輕女性則稱爲89妹),且不少與黑道有連結,就被網民用來指代社會經濟地位與學歷較低的年輕男性,後來泛指一羣染金髮、穿拖鞋、配鏈條、語帶粗俗的青少年。

乍看之下,這兩個羣體似乎是「社會邊緣」的視覺產物,是互聯網時代的新一代「非主流」,但它們所折射的,遠不止是造型或表演風格的相似,更是當代兩岸社會中青年在身份認同、階層張力與文化表達中尋求自我空間的一種隱晦抵抗。

二、文化心理:從反叛美學到階層姿態

「精神小夥」與「8+9」的文化,本質上皆爲「邊緣酷文化(subcultural cool)」的一種表達。他們通過違背主流審美的方式,展示與都市中產審美相對抗的「草根風格」。這種反主流、耍帥、耍狠、耍拽的姿態,本質上並非無知或輕浮,而是一種文化資本較弱羣體所採取的「象徵反抗」。

在中國大陸,隨着城鄉二元結構持續存在,許多「精神小夥」來自三四線城市或縣城,他們缺乏穩定就業,也很難進入主流「精英」軌道,但藉助短視頻平臺獲得關注與粉絲,他們試圖打破原有階層封閉,營造一種「虛擬權力」的獲得感。

而在臺灣,「8+9」的文化則更多是都市邊緣青年的自我包裝與族羣認同。他們或許輟學、從事臨時工作、混跡街頭,但他們以此風格建立「自己的世界觀」與圈層語言。在「自我認同缺失」的社會狀態下,這種文化成了他們「存在感」的主要通道。

這兩種風格雖看似粗鄙,實則承載着底層羣體對「被看見」的深切渴望——是一種將無力感轉化爲張揚的表演行爲。

三、媒體與社會的雙重凝視:污名化與審美奇觀化

兩岸社會對「精神小夥」與「8+9」的態度,普遍經歷了從調侃、貶斥、污名化到娛樂化、奇觀化、商業收編的路徑。

在大陸,許多短視頻平臺通過「獵奇式算法」反覆推送「精神小夥」內容,使其從原本的邊緣文化被搬上主流舞臺,形成「笑話」與「模因」傳播。其穿搭、口音、動作被剪輯、倣傚,演變爲一種「網絡熱哏」。這雖然讓他們獲得短期流量,但也進一步固化了社會對其「土味」「低俗」的刻板印象。

在臺灣,「8+9」同樣長期受到媒體戲謔,甚至被當作都市傳說般「危險青年」的象徵。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紀錄片、短片與嘻哈歌手開始反思這種標籤背後的階層不平與社會排斥。例如高雄地區的青年團隊拍攝《我們不只是8+9》系列,試圖剝開標籤,看見他們的成長背景、家庭壓力與城市邊緣化。

這也說明:當社會只以標籤看人時,真正的問題——教育失衡、資源不均、城市歧視——便容易被娛樂化所掩蓋。

四、兩岸差異:平臺環境與文化包容度

儘管「精神小夥」與「8+9」有諸多相似,但兩岸社會對待這類文化的環境仍有關鍵差異:

平臺差異:大陸以抖音、快手等算法導向平臺爲主,強調「可視化流量」,因此對精神小夥有更強的商業性利用;而臺灣以YouTube、Dcard、PTT等社羣互動平臺爲主,雖然傳播速度慢,但更容易出現深度討論與反思空間。

文化反彈力:臺灣本地部分藝人、設計師反而「翻轉」8+9文化,例如將「廟會」、「檳榔西施」元素轉化爲藝術創作,嘗試賦予其文化價值;而大陸對「精神小夥」的挪用大多仍停留在娛樂消費與刻板貶斥之間,少見從下而上的文化重塑。

族羣議題交織:臺灣「8+9」文化往往與移民二代、南部經濟邊緣地帶相連,而大陸的「精神小夥」則更多與新工人、快遞員、直播打工人等泛城鄉邊緣人羣交叉,背後隱含着不同的社會結構邏輯。

五、表象背後,是青年尋找自我的力量

在中國大陸,「精神小夥」以自信、張揚、個性鮮明的形象走紅短影音平臺;而在臺灣,「8+9」則代表一羣街頭氣息濃厚、語言直接、充滿活力的青少年形象。雖然這兩類青年羣體過去常被貼上「非主流」、「草根」、「邊緣」等標籤,但若細細觀察,會發現他們其實代表着一種不同的青春姿態——真誠、不掩飾、勇敢表達的生命力。

無論是霓虹髮色還是誇張穿搭,其實都是他們在努力告訴世界:「我也值得被看見」。這不是反叛,而是年輕世代面對單一價值體系時,發出的創造性迴應。

這些羣體不只是時尚表象或網路笑談,更是社會多元能量的體現。在大陸,有許多「精神小夥」靠短影音平臺自學拍攝剪輯技巧,進而發展爲本地網紅、直播導購甚至創業者。他們並非沒有夢想,而是用屬於他們的語言努力走出一條路。

在臺灣,許多來自基層的「8+9」青年開始投入街舞、嘻哈、改裝車設計等領域,更有不少轉身投入公益、社區服務。例如高雄有團體創立專爲8+9提供音樂創作與情緒支持,讓他們用音樂表達人生,重建自信與方向。這說明,只要我們願意理解,任何羣體都有被點亮的可能。

六、教育與媒體的責任:讓年輕能量被正向引導

過去,社會常以「異類視角」看待這些青年和青少年,用媒體片面化的語言定義他們,如「社會問題」或「非典型青年」。但這其實忽視了教育資源不均、文化落差與成長環境限制等背後的深層因素。

我們應該改變方向——不是去改造他們成爲主流樣子,而是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與價值。學校教育可以更彈性地納入街頭文化、青年創意設計、社羣表達等課題,引導這些青年將個性轉化爲技能、興趣變爲專業。

媒體也應當放下獵奇視角,用更多鼓勵性報導記錄他們的努力與轉變。例如從「爆改髮型師」到「街舞老師」,從「直播賣手衝咖啡」到「開設文化潮牌」——這些都是他們一步步累積出來的成就。

不論是「精神小夥」還是「8+9」,其實都在對單一審美和價值體系提出提問。他們提醒我們:文化不該只有一種樣貌,成功也不止一條路。

當我們重新認識這些青年,會發現他們活潑、敢秀、有主見,也具備強烈的羣體意識與文化創造潛能。他們喜愛自由、樂於嘗試、不怕出錯,這些特質恰恰是現代社會創新所需要的核心動能。

若社會願意給予包容與支持,這些青年將不只是「被看見」,更可能成爲創造城市文化與社羣活力的新力量。

七、結語:讓每一種青春都有發光的機會

我們處在一個日益多元的世界,不同世代、不同背景的青年用不同方式表達自我。無論是「精神小夥」還是「8+9」,他們不需要被嘲笑,更不應被排斥;他們需要的是理解、鼓勵、陪伴與舞臺。

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有彈性、更願傾聽的文化環境,讓每一種青春都能在陽光下自在成長,在多元共存中發光發熱。(羅鼎鈞/自由撰稿者)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微信公衆號,授權中時新聞網刊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