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不輸廈門泉州,這個小城有臺灣的根
漳州,被稱爲最像臺灣省的城市。(作者提供)
大家好,我是Tanya。
上週剛剛從漳州回來,想和大家聊聊這座東南小城。
作爲廈漳泉三兄弟之一,這座城一直是低調的,也是最被低估的。
這裡沒有廈門的初代網紅背書,也沒有泉州當紅炸子雞衆神人間辦事處的風光。
但卻讓我在三天的行走裡,刮目相看。
漳州,被稱爲最像臺灣省的城市。
不僅僅是因爲有三分之一的臺灣小吃都出自於此,也不只是《雲水謠》在臺灣路和土樓的取景與流量。
有一個數據統計,漳州籍的臺胞佔臺灣總人口,近百分之四十。
1300年的歲月荏苒,讓閩南的傳統文明,中原的厚重根基,與海洋文化的冒險開放,在這座城相融共生。
有意思的是,在漳州相融共生的不僅僅有生活習性,還有文明與信仰。
開漳聖王陳元光和觀音、關老爺、土地爺一起供奉在漳州人街頭的廟宇裡。
是衆神信仰,也是包羅萬象。
行走在漳州古城和老街巷,臺灣路香港路與北京路一脈相承,四通八達,清清爽爽。
我驚喜地發現這座城雖然小,但足夠利落乾淨。
即便是雨後,小路不污濁,市場不泥濘。
別看這句話簡單,老街小城,做起來不易。
慢悠悠散步,從古城到新城,隨便擡頭就是一個老字號,價格足夠便宜,種類齊全到深得我心。
不僅十元可以吃得巨飽,去任何寺廟任何景點不用買票不用預約。
一個字,有腳就行。
比起隔壁泉州的人頭攢動,再比起另一邊潮汕的擠破頭。
漳州疏朗的人流,確實深得我心。
佛系又有趣,有一個形容說漳州,我覺得特別貼切。
說這裡是衆神下班後的度假地。(作者提供)
說這裡是衆神下班後的度假地。
神仙們在泉州和潮汕上班,然後在漳州休假退休。
顯然,這裡,是P人和人從衆患者的福音,
也有着瀟灑淡然從古到今的底氣。
●「最愛吃麪的南方城市」
來到漳州,第一件事情,要從吃吃吃吃吃說起。
而吃吃吃,又要從「面」說起。
漳州是最愛吃麪的南方城市,幾乎沒有之一。
抵達漳州三日,我們一行人一頓「米飯」都沒沾到,「面」的品種實在太多,讓我們幾乎懷疑置身山西。
也因爲小吃太過於豐盛,擡頭就是老字號,回頭就是「原某某路店」的字樣,真的讓人走不動道。
小店大多簡單樸素,在社區在轉角,老闆默默無聞經營, 卻一不小心紅遍社交網絡。
畢竟,漳州一出手,所有臺灣美食都要靠邊站。
最愛吃麪的南方城市。(作者提供)
我最愛的,是漳州的幹拌麪。
其中首推北京路上的松樹幹拌麪和阿國幹拌。
必須用鹼水面,開水下面,沸騰撈起,再用涼水晾乾,保證面的筋道口感。
而之後,花生醬則是屬於幹拌麪的靈魂。
漳州的花生醬從不是一味的甜膩與厚重,而是加了些清爽的辣,配以五香(粿肉)、肉卷或是豬大腸、肉腸。
同步來一碗細膩的貢丸湯,這一晚上就足以春風盪漾。
我們熟悉的牛肉麪,漳州也多種多樣。
醬爆牛肉麪,牛肉炒方便麪,還有各種各樣的紅燒牛肉麪與牛肉粉絲湯。
一個字,吃到爽。
滷麪。
單是「滷」,就要用肉絲、筍、香菇、黃花菜、豆芽等材料精心熬製。
出鍋時一樣要加上滷肉、滷大腸、油條之類的澆頭,混上香菜、胡椒、炸蒜渣的香氣,每一口吃下去,口腔裡甚至會有回甘。
達聰小店的五香面。
這裡的面竟然是冷的,初看起來無趣,淋上醬汁後卻別有一番風味。
冷冷的口感更適合春夏,配以五香卷,廈漳泉的本地哥兒們說要喝點白酒纔夠味,而我們當成早餐,則能讓整個早晨都爲之一振。
鍋邊糊。
湯底用大骨精心熬製,米漿沿鍋邊涮出,薄而嫩滑,入口即化,看起來不多,但彷彿有魔法,會吃得特別撐。
蚵仔煎。
我們去的是古城旁邊的建國蚵煎蚵面,大顆的海蠣子,鮮美不腥,酸蘿蔔調味,讓這家店的客人源源不絕。
古城旁邊的建國蚵煎蚵面。(作者提供)
只是不少老字號開店時間佛系,慕名而去的張福記牛肉麪沒有到營業時間。
而心心念唸的中山公園旁的和尚豆乾面,也要等到下午兩點以後。
但沒關係,整個漳州城就是一個巨大的碳水寶典。
錯過了這一家,還有下一家。
離開了下一家, 還能有三家。
轉個彎,我們就能看見無敵好吃的孫氏手工麻糬。
滾着黃豆粉的麻糬,芯裡還夾着脆片,將軟糯與酥脆的口感融爲一體。
老闆娘一邊做,我們一邊等。
順便又被綠豆糕和蝴蝶餅吸引,一不小心就能越吃越多。
更別忘了務必趁熱吃的燒肉糉,在蔥油和滷汁裡打過滾的糯米,包住了紅燒肉和蝦乾、瑤柱、板栗、花生…想不香都難。
看,哪裡還有空間吃「米飯」?
而即便如此,我們吃的,不過依舊是滄海一粟,
即便讓我們再在漳州待兩週,也能在漳州吃到頓頓不重樣。
除了漳州古城,還有龍海,還有石碼,據說很多在地小吃,在這些古鎮,纔是老家。
沙茶麪、生燙、三角粿、豆花米粉…
中和了閩南和潮汕的風格,又受到了東南亞和客家菜系的影響,漳州的味道清淡又不失鮮美,酸甜但不黏膩,夠香濃的同時,也能有出挑的爽辣感。
也像這座城市,看起來溫柔佛系,其實也帶了點自己的個性。
讓人在一間又一間小店之間淪陷,完全走不出來。
走不出來的不止小吃,還有傳說中的片仔黃果汁。
漳州遍地都是孔廟果汁,外地人第一次會覺得懵懂,這怪異的綠色飲料,竟然是飲品,也是良藥。
而我們的第一次,是貢獻給了新華西路上的這一家。
漳州果汁頭牌,就是這看起來生人勿近的「片仔黃+甘蔗」。
漳州果汁頭牌,就是這看起來生人勿近的「片仔黃+甘蔗」。(作者提供)
即便我加上了檸檬,依舊是綠油油的顏色。
小店大多夠簡單,片仔簧汁液從齒輪中汩汩流出。
這看起來古怪的綠色液體若嘗一口,卻是清甜的,利利落落的春夏感。
只需6到8元,就可以收穫這清熱解毒的一天。
和漳州一樣,主打一個絕佳的性價比。
●「衆神的休假之地」
作爲衆神下班後的躺平之地,漳州的生活離不開味蕾的愉悅,也舍不下對歷史的眷戀。
在百貨大樓11樓的窗口看下去,可以看到古城的全貌。(作者提供)
古城內外縱橫的城市肌理,就是漳州的血脈。
站在中山公園11樓眺望下去,可以看見古城的全貌。
修舊如舊的漳州城,沒有大面積翻新,而是小心翼翼保留了當年的歷史風貌。
傳統建築那兩面坡的屋頂,和閩南的紅瓦。
還有窄窄的石板巷弄,與巷子盡頭的廟宇。
不像泉州神明們來自世界各地——清淨寺、草菴摩尼光佛、天后宮、開元寺毗鄰而居,伊斯蘭教碑刻與關帝廟籤筒共存。
漳州的神明體系更接地氣。
開漳聖王是移民保護神,保生大帝是醫神,連土地公都化身「大伯公」管南洋僑民事務。
祭祀常與農事節令結合(如「做田頭」敬土地),香火中飄散着農耕文明的務實。
走到古城龍眼營衚衕的盡頭,有一座通元廟。
是一座紀念東晉時期著名宰相謝安的古剎,同時也供奉天后娘娘。
也是漳州唯一一家同時信奉道教和佛教的寺廟。
寺廟很小,但衆神共存,後院還能聽見阿姨們悠閒喝茶聊天。
氛圍奇特,但這就是漳州。
獨樹一格的寺廟,這座城還有很多。
香港路上,會路過一家伽藍廟。
在不到尚書探花牌坊的一個小石巷裡,一不小心就會錯過。
香港路修整之後,這座廟上了吉尼斯紀錄,成爲中國最小的空中廟宇。
鑽進石巷,抵達廟宇需要爬一段搖搖晃晃的樓梯。
樓梯狹窄,只能允許兩個成年人的承重,慢慢爬上去,寺廟僅容一人轉身。
但一回頭,就能看見這座古漳州中軸線上,屹立了百年的探花牌坊。
據說,這座廟宇由附近的在地居民們共同管理,大家手中都有小廟的鑰匙,與古街的生活,早就融爲一體。
在漳州,神奇的寺廟還不止於此。
在城區旁的石碼老鎮,繁華的打石街正中央,也有一座寺廟。名爲「宛南亭」。
始建於明弘治五年,後來石碼市政在開闢馬路時,因寺位於街中,本來打算拆毀。
但宛南亭兩旁商戶紛紛願意把門前往後退讓數尺,所以才得以保留下來。
數年來,這裡香火不斷,兩邊車來車往。
倒也成爲了如今路中央的一大景觀。
這,也非常漳州。
這些市井中的廟宇生命力蓬勃,
暗藏着閩南人民的樸素信仰,正是漳州從唐宋一路走來的生存哲學。
我最愛的,是漳州龍海一座沒有圍牆的寺廟——七首巖寺。
鮮有人至,清淨安寧,禪意悠悠,你會覺得這甚至不像是一座在漳州的寺廟。
七首巖寺實爲文殊菩薩道場,始建於樑天監540年,委實是漳州頗有年齡的廟宇了。
素有北五臺,南七首的說法。
也稱「先有七首巖,後有漳州城」。
山林清幽,可登頂而上,石上山間,隨處可見菩薩們,也隨處可見禪意機鋒的箴言。
更妙的是,在照光主持的推動下,七首巖和現代藝術、大自然從二十年前開啓了共融共生的概念。
這概念,在當時可謂相當超前。
在照光法師心裡,文化藝術是文殊菩薩的兩扇翅膀。
他希望詩人在這看到詩意,藝術家看到美學,建築師欣賞到空間的靈動。
「成爲佛教文藝復興的一個啓端。」
也正因爲如此,當我們繞過文殊道場看見默園時,也不出奇了。
這尊佛曰一切智佛,無眼耳口鼻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佛教雕塑史上的一大轉折。
他靜靜佇立於園中草坪,看天看地看蒼生,等我們穿過法門走向它。
這時空就如同這園子的名字,靜默下來。
花崗石山門上有兩行字,可讀作,「得未曾有,空如風情」。
若和默園兩個字連起來,則是「默得未曾有,園空如風情。」
對真知唯一的詮釋,是沉默。
包括我在內,一時都覺得眼前這一切,和剛剛從古城的來時路截然不同。
但細想,其實這精神這禪機,又同源。
這座城,最大的定義,就是沒有定義,大智若愚,一切智佛。
●「愛佛纔會贏」
所以有人說,漳州就是一座「愛佛」之城。
佛是禪意的佛,佛也是佛系的佛,佛更是慈悲和樂的佛。
他們極其熱愛這座城。
唐朝的廟宇、宋朝的府學、明清的牌坊、民國的老街,全部融入了這座時光中的老城。
漳州籍名家林語堂先生說,這裡適合精神浮游。
得一個月煩閒,換上一件不太舊的長褂,着一雙不太新的皮鞋,帶一漁竿,攜一本《醒世姻緣》,雪茄若干,好心情若干,來到此間,即不知身在何鄉,今夕何夕。
古城內外隨處可見親近人的貓咪。
有的是店家自己養,隨意可擼,有的就是街頭的小流浪,吃百家飯,睡百家牀。
鮮見居民驅趕,大都會心一笑,拍張照離開。
這是這裡的善意和溫柔;
我在小店吃得慢了些,老闆過來哈哈一笑,快點啦, 花生醬都坨了啦!
吃不完帶走路上吃呀,中午不用在外面餓肚子!
這是這裡的熱烈與生活。
北京路上,我們尋到了一家獨立舊書店。
名曰「門口」。
空間非常小,租用了以前的溫泉療養宿舍,改做一間三室的舊書店。
書店以公益爲主,主題則更聚焦於城市文化與女性話題。
很驚訝,在閩南這個有刻板印象的地方,
我在這樣一間小書店裡,找到了很多正在爲女性發聲的書籍和痕跡。
工作日的下午,竟有不少年輕人、中年人特地前來。
主理人名爲「大愛」,她定期在這間小小的書店舉行活動和沙龍。
希望做一點點事情,也正在有一些改變。
這,也是這座小城正在改變、向上茁壯的聲量。
坐在書店的舊沙發上,可以看到陽臺上,有一盆水仙花。
開得正漂亮。
——
最後,如果你也想來漳州walk,我們的行程可以給大家參考——
Day1 去看唐唐朝的廟宇、宋朝的府學、明清的牌坊、民國的老街。
漳州古城(中山公園 文廟 林語堂文學館 香港路 臺灣路 北京路 )
Day2 去看意想不到的漳州內核
七首巖寺 月港古鎮 石碼
Day3 走進街巷裡的人文底蘊
通元廟 柑仔街 門口書店
也順便問一句。
如果我們來漳州做一場citywalk,你會願意來參加嗎?(Tanya)
(本文來源:微信公衆號「那一座城」,創辦十年城市人文自媒體,發現每座城市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