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股】立案調查股應避而遠之

近日,恆信東方、際華集團接連遭立案調查。強監管時代下,上市公司違法違規行爲無處遁形。一旦被立案調查,上市公司將面臨巨大的投資風險,在罰單未落地之前,退市風險時刻存在,投資者的最佳選擇是避而遠之。

股票一旦被立案調查,股價將面臨巨大沖擊。以恆信東方爲例,在披露被立案調查公告後的次日,即便創業板指8月13日大漲3.62%,但公司股票卻逆勢大跌近19%。無獨有偶,際華集團在8月9日披露被立案調查的公告後,近三個交易日股價累計下跌逾20%。

然而,立案調查的利空影響並不僅僅侷限於對股價的短期衝擊。在被立案調查之後,上市公司會產生一系列的利空連鎖反應,市場對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會徹底生變。

在被立案調查之後,上市公司會遭遇嚴重的信任危機。從被立案調查的類型來看,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情形佔據絕大多數。在遭立案調查後,投資者會對上市公司曾經披露過的重要公告產生真實性質疑,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進而成爲其估值的減分項。

上市公司經營情況快速惡化也是潛在的風險之一。立案調查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上市公司在行業內的品牌影響力,對供應商、大客戶的穩定性也可能產生負面預期,從而影響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此外,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能收緊授信額度,上市公司的融資活動可能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而且,立案調查可能會使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等關鍵資本運作受限。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如果上市公司因涉嫌違法違規正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那麼將不具備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必要條件。而且,如果上市公司在重大資產重組期間被立案調查,那麼繼續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可能會面臨實質性障礙,此前就有個別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因被立案調查而終止。

在上市公司被立案調查之後,部分投資者會尋求避險操作,選擇及時止損,集中拋售也會對上市公司股價造成較大沖擊。而如果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離場,上市公司的估值基礎會發生動搖,通常會表現爲向下的價值重估。

在行政處罰落地之後,上市公司還將面臨衆多符合索賠條件投資者的索賠,索賠金額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也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支出,對上市公司的利潤情況會構成負面衝擊。

更爲嚴重的是,立案調查股一旦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將徹底告別A股市場,投資者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前不久,*ST高鴻因財務造假、欺詐發行,將可能被強制退市,目前公司股票一直處於連續縮量跌停狀態。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投資最重要的是一個"穩"字,立案調查股潛在的投資風險巨大,毫無性價比可言。

北京商報評論員董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