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戲謔、嘲諷納粹德國的同時 似乎也暗喻了現代正進行中的危機—《兔嘲男孩》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爲,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爲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圖片來源:二十世紀影業FB
爲什麼會說「不嚴肅」探討納粹德國是《兔嘲男孩》的精髓?首先,就像是導演在訪談中所說的,觀衆必須要理解,螢幕上呈現的希特勒並不是指涉希特勒「本人」,而是經由黨國教育投射到青少年腦中的想像。相較於二戰後,國際社會普遍對於希特勒的批判,要求(當時的德國)青少年接受這樣的道德觀念,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不切實際;他們就是喜歡新奇、搞怪、有趣的東西,而這樣的概念也可以從社羣上各種莫名其妙爆紅的影片獲得印證。
隨着社羣軟體的出現與盛行,它們早就不只是社交的媒介,演算法與追求點閱、關注的特性讓他們成爲政治宣傳的最佳工具。尤其是在歐洲社會,甚至全球的政治環境開始明顯「右轉」的風氣之下,《兔嘲男孩》表面上是喜劇,笑容底下卻是警鈴大響,儘管其中依舊存在對人性光輝的信任,但我們也只能希望現實中也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