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麥當勞裡這對母女窒息的一幕,才明白爲什麼有的孩子會發瘋…

作者:主創團·楓子

週末在麥當勞吃晚飯時,恰巧目睹了令人窒息的一幕:

旁邊座位上,一女孩一直吃肉,媽媽便再三提醒:“連青菜都不吃,怎麼這麼挑食?”

女孩吃青菜了,媽媽仍不滿意:“吃那麼多青菜乾嘛,怎麼不吃飯?”

從女孩吃第一口菜開始,這個媽媽的嘴就像小馬達一樣,不停地數落。

最後,女孩忍無可忍,瞬間爆發,高聲嚷嚷着:“我不吃了行不行!”

媽媽也惱了,指着女孩就罵:“你咋呼什麼?你看看周圍,誰像你似的,那麼沒素質?”

女孩不再說話,卻憋紅了臉,眼淚啪啪往下掉。

孩子在哭,媽媽卻還在指責:“哭什麼呀,這麼點事兒至於嗎,我怎麼你了?”

不禁想起心理學專家武志紅說的:“多少中國式家庭,一張嘴就滿是傷害。”

很多孩子就是被這樣逼瘋的。

隨便一個無心的舉動,都成了喋喋不休的導火索;每一次情緒的表達,都淹沒在了否定與指責裡。

這些話語就會像隱形的針一樣,刺入孩子身體,肉眼看不見,卻在心裡留下了無法彌合的針眼。

綜藝《超級育兒師》裡,有個叫辰辰的8歲男孩,脾氣很暴躁,動不動就跟媽媽大吼大叫。

媽媽叫他起牀,他裝着聽不見。

媽媽輔導他寫作業,他衝着媽媽大喊“不……”

媽媽批評他,他拿着筆向媽媽身上惡狠狠地戳。

有一次,母子倆更是因爲作業直接打起來了。

但當育兒師攔住男孩時,男孩卻沒有再反抗,之前還兇狠的眼神竟然藏着眼淚。

後面,在育兒師的步步引導和探究下才發現:

辰辰不聽話,他反抗,他攻擊,是因爲媽媽一直在糾正他的行爲,對他的情緒卻視而不見。

在辰辰四五歲時,媽媽就常常因爲一點小事吼他、罵他,辰辰若生氣反抗,媽媽更是直接動手打他。

他不知如何排解心中的不滿、無助與煩躁,故而媽媽越指責他,他越激動。

一個歇斯底里的孩子,往往是因爲背後有一個冷漠責備的父母。

他們在事情上斤斤計較,情緒上熟視無睹。

孩子在這樣習慣性指責的氛圍裡,精神高度緊張,陷入無盡的焦慮。

他們還沒學會消化情緒,長時間積攢在心中的負面情緒,沒有合適的宣泄口,病根就這樣種下了。

就像《金牌調解》裡的一個女孩,她從小就被媽媽管得緊,每次她跟媽媽談感受,媽媽卻揪着事情不放。

甚至,當她告訴媽媽自己抑鬱時,媽媽第一反應就是:“怎麼會這樣?我們明明什麼也沒對你做!”

但當媽媽找到她住的地方時,一見面就是各種數落。

從她的穿着、房子、工作,再到吃的飯、搞的衛生、添置的衣服,說了整整8個小時!

女孩當下就崩潰了,只能跪在地上哭求媽媽離開,不然她走。

但女孩的崩潰、痛苦、請求,媽媽統統看不見,也聽不到,反而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

甚至,還反過來指責女孩這麼頂嘴就是戳媽媽的心。

你看,真正毀掉孩子的,從來不只有狂風暴雨般的打擊,還有父母以愛爲名,用指責與冷漠鑄就的鈍刀——

傷人雖不會血涌,卻能一點點折磨孩子的心智,直至把他們逼瘋在無聲的精神煉獄裡。

心理專家劉禾粟在採訪了100個家庭後發現:

一個家庭處理事情的態度,直接決定了這個家庭的幸福程度。

幸福的家庭,從不製造內耗,而是做到了這幾點:

1、小事不指責,給孩子鬆弛感

孩子被責備時心理是怎樣的?

英國心理學家特麗·阿普特曾經這樣形容過:

“那原本充滿了歌聲與歡笑的身體,突然之間就變得畏縮、緊張、一蹶不振,原本神采奕奕、熱情激動的臉上覆蓋了陰霾。

閃閃發亮的眼神黯淡了,恍惚地看着家長的臉,等待暴風驟雨慢慢歸於沉寂。”

孩子的成長過程,確實少不了父母的批評和指導,但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過多指責反而是一種對孩子的消耗。

所以,若只是一些小錯,父母不妨多展現關愛,而非評判;多展現包容,而非苛刻。

在網上,就有個小女孩在幫媽媽提西瓜時,不慎將西瓜摔碎。

女孩連忙道歉,爸爸卻看出了她的自責,順勢坐下,拿起西瓜吃了起來。

媽媽也開玩笑讓女兒一起吃“手打西瓜”。

吃完後,一家人又其樂融融地打掃衛生,女孩也恢復了笑容。

家,應該是讓人放鬆、治癒的地方,而不是讓人緊繃的地方。

遇事不數落,平常多寬容,孩子才能在鬆弛的家庭氛圍中,學會樂觀和豁達。

2、轉換思維,與其盯着孩子的錯,不如看到孩子的好

心理學上,有一張很著名的圖片:

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惡魔,若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關注什麼,孩子就可能成爲什麼。

父母總揪着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就是在不斷地告訴孩子:你不行。

相反,把“笨”、“懶”、“豬腦子”等負面詞彙,換成“你很好”、“你真厲害”、“你以後一定很了不起”等正向反饋,孩子反而會慢慢變成你嘴裡優秀的樣子。

就像鍾南山院士,他小時候常常逃課,學習也愛偷懶,所以成績很差。

有次他破天荒的,考試居然考了高分。

回到家,媽媽沒有質疑和嘲諷,而是真誠地誇讚:“南山,你還是行的啊!”

鍾南山說:“媽媽突然發現了我的亮點,她的稱讚讓我有了自尊心,進而充滿能量,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認真讀書了。”

所以呀,父母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修煉好自己,學會從“差評師”轉換爲“點贊師”。

接納孩子,欣賞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建立起自信心,在正向循環中不斷進步。

3、批評先回應情緒,再解決問題

教育專家賈榮韜的兒子曾數次參與羣體打架,成績還一度倒數,賈榮韜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兒子就是不知悔改。

後來,他學習家庭教育後意識到:有效的教育,應是讓愛先行,批評在後。

所以,當兒子考試作弊被監考老師抓住時,他並未發火打罵,而是先表示關心,對作弊一事隻字未提。

兒子吞吞吐吐,想要解釋,他卻遞給兒子一個信任的眼神,用堅定的語氣說:“什麼都不要說了,爸爸理解你。”

隨後,他跟老師溝通時,特意從正面分析,指出孩子作弊是出於想上進、想考好成績的心理,雖然行爲錯誤,但動機正確,希望老師能給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

爸爸的做法深深觸動了兒子,兒子對媽媽說:“這麼大的事,爸爸卻沒有責備我一句,我再不刻苦學習真說不過去了。”

後來兒子果真認真學習,成績穩步提升,最終考上了全國重點大學。

孩子出現問題時,一味批評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明知有錯也不改。

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關心和支持,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和麪子,用愛兜底,孩子感受好了,纔會開始自省,從而去改變自己。

4、回家前,先清理“情緒垃圾”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

同樣是孩子調皮搗蛋,父母若工作不順回到家,會忍不住大發脾氣,對孩子咆哮;

但若是獎金到賬、心情很棒的一天,卻反而覺得孩子淘氣得可愛,對孩子耐心了許多。

很多時候,父母一直聚焦在孩子的問題上,無視孩子的情緒,覺得哪哪都是毛病,很大問題就在於,父母內心被焦慮、內耗與煩躁所擠佔。

學會清理“情緒垃圾”,才能恢復情緒容量。

就像把三個孩子送進斯坦福的陳美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要一邊忙工作,還要一邊帶三個小孩。

每日生活充滿疲憊與艱辛,她卻極少衝孩子們發火,總是耐心教育孩子,共情孩子,正是因爲回家前,她會特意在外面先吹吹風、賞賞花,調整好情緒。

所以從今天起,進門前別忘了提醒自己:記得先清理“情緒垃圾”,丟掉壞脾氣。

父母情緒容量大了,很多事就小了;父母心寬了,很多煩惱就沒了。

最後,分享網友@唐唐的一段話:

“感恩我的父母,在那個物資貧乏的年代,媽媽不會因爲我的衣服搞破罵我。動手拆了爸爸心愛的電子琴,爸爸也覺得無所謂,還誇我好奇心強。

因爲在父母看來,衣服髒了可以洗,破了可以補,只要不受傷,不傷人,不犯事,就可以快樂的那種鬆弛感,讓我很安心。”

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到被罵一句可以耿耿於懷一整天;

孩子的世界也很大,大到一個溫柔的微笑,就能照亮他們整個童年。

所以,希望父母們能少些指責,多些包容;少些糾錯,多些肯定;少些打罵,多些關注。爲孩子營造一個和善、自由、鬆弛的成長環境。

如此,當孩子回望童年時,記憶裡不會是緊繃的琴絃,而是曠野上無拘無束的風,托起他們飛向更遼闊的天空。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