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出來了,烏爾善導演“野心”不小
估計有不少人是在《封神第一部》之後,粉上了烏爾善導演。
其實在此之前,烏導已經成功創作了《畫皮2》、《鬼吹燈之尋龍訣》等赫赫有名的作品。一位72年生人的導演,歲數真的不算小,倒也不算大,但要說作品,可以確切的說,不算多。
爲什麼呢?估計烏導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在精不在多。
從《封神第一部》口碑低開高走之後,烏爾善導演精工細作的名頭是落在了觀衆心裡。暑期檔本來等着的是《封神第二部》,但沒等來《封神第二部》卻等來了烏導又一系列新作《異人之下》。
如果你曾經看過動漫版的《異人之下》,或者是劇版《異人之下》,你會發現烏導這部影版《異人之下》,還是要做成系列推出的。
可能是吃到了系列電影作品的甜頭,那種從第一部就留下觀衆不能忘懷的期待感,比一部電影講完整個故事滿足感,更讓創作者迷戀吧。
不過《異人之下》上映之後的反響,似乎比《封神第一部》來的更懸了一些。
問題有兩個,《封神》之前改編太多,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封神第一部》的出現打破這種定律。
《異人之下》僅有原著和劇版,且兩部都屬於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當影版專屬烏導風格的《異人之下》出現後,率先發起觀影需求的就是原著羣體和劇版羣體,在刻板印象內,影版被抨擊是板上釘釘的。
而且影版的《異人之下》部分劇情采用了AI重繪的做法渲染劇情,這大膽新奇的電影手法,讓觀衆接受起來需要適應的時間。就像《傳說》一樣,龍叔年輕的劇情同樣是用AI手法處理,引起了觀衆的吐槽。
AI是科技的進步,國內導演率先採用AI技術佈局電影行業,是一件推動電影行業進步變革的好事。但能不能叫好又叫座,讓觀衆買單卻是另外一件事了。
不過,可以看出來,烏爾善導演的“野心”不小。
妄加揣測一番,烏導有心在推動國內整個電影行業的技術革新,如果《異人之下》第一部成功,那麼很有可能會讓其他導演在創作回憶敘事的內容手法上,採取這種形式的表達方法。
當然,作爲最先吃螃蟹的人,難免會遭受到各種各樣的言語嘲諷,就像當初周星馳導演採用“無厘頭”的表演方式,也是遭到不少人詬病的。但並不妨礙他一直堅持創作,直到幾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
至於劇情如何,還是希望沒看過的觀衆用一個好奇的方式一探究竟,去觀影,才能用自己的想法感悟電影。千萬不要以網上的一些言論放棄你的好奇心,尤其是那些主觀認爲選角不貼合角色的言語,一個普通觀衆都沒看過劇版和動漫,去哪品味角色是否貼合原著。
再說,既然是改編,必然會與原著有些出入,否則那豈不是成了複製?
諸位觀衆老爺,你們有看影版《異人之下》嗎?感同身受的觀衆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一起來聊聊吧。如果您認爲本文與您想法一致,記得點贊關注哦!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更多影版異人之下影評以及其他新鮮內容請持續關注泛娛樂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