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中醫藥循證醫學研究,難在哪?張伯禮這樣說

日前,首屆傳統醫藥證據科學大會暨國際傳統醫學臨牀試驗註冊平臺學術年會/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學術年會在廣州成功舉辦。

國醫大師張伯禮稱,一方面,開展中醫藥的循證醫學研究,要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通過開展有價值的臨牀研究及循證評價工作,爲臨牀決策提供依據,讓患者實實在在獲益;不是爲了評價而評價,更不是爲了發表論文而評價。另一方面,要自覺應用AI和數智技術賦能中醫藥循證評價,壘實中醫藥垂直模型邏輯底座,持續推動中醫藥數智化發展。

“不是爲了發表論文而評價”

循證中醫藥學是循證醫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上世紀末,中醫藥界引進循證醫學,在成都召開了第一次大會。之後,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圍繞國際傳統醫學臨牀試驗註冊、標準指南制定評價、中醫藥綜合評價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一批高質量的臨牀研究證據被應用到臨牀決策中,中醫藥臨牀價值得到更好發揮,提升臨牀診療和科學決策水平,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使用。

張伯禮說,雖然已取得了階段性的豐碩成果,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循證中醫藥學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比如證據基礎薄弱、證據產出困難、研究力量分散等。

“遵循中醫藥自身特點,開展有價值的臨牀研究及循證評價工作。”張伯禮介紹,臨牀價值是多元的,可以是硬指標、終點事件評價,也可以是改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等軟指標評價,可以是單純中醫的,也可以是中西醫協同的,關鍵是讓患者確實獲益,而不是爲了評價而評價,爲了發表論文而評價。

張伯禮說,一方面要善於將中醫藥臨牀優勢轉化爲評價指標,重視核心指標集的研製和應用;另一方面,要重視衛生經濟學理論的應用,用數據說明中醫藥診療的社會經濟價值,用臨牀證據驅動醫保支付、政策監管的科學決策。

人用經驗已成中藥臨牀評價關鍵技術

發展中醫藥科研,應從哪裡起步?在廣中醫一附院黨委書記鄺衛紅看來,首先從未被滿足臨牀需求入手,從中醫藥優勢病種突破,運用科技手段,把中醫藥的獨特療效講清楚,近年來醫院依託國家中醫臨牀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等科研平臺,圍繞腫瘤、女性生殖障礙、股骨頭壞死、急危重症、心腦血管疾病等多個優勢病種,進行系列基礎與臨牀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中醫藥院內製劑不僅受到了老百姓的喜歡,而且也是醫院硬實力的體現。鄺衛紅介紹,在廣東省醫療機構製劑“嶺南名方”遴選中,連續兩屆共4個院內製劑成爲嶺南名方,位列全省第一。兩年來,醫院依託廣東省嶺南特色醫院製劑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不僅爲中醫藥循證研究提供堅實的實體支撐,還加速了從“名醫名方”到“臨牀新藥”的實證轉化鏈,促進了中醫藥現代化。

一款新藥的研發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需經歷藥物發現、臨牀前研究和臨牀試驗等階段。中醫藥研發如何提速?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教授楊忠奇介紹,以往中藥新藥研發模式面臨不少挑戰,應改變以往“中藥西審”評價標準;他牽頭建立的中藥人用經驗技術體系,將中醫藥臨牀優勢轉換爲科技優勢,暢通“名醫—名方—名藥”之路。目前,中藥人用經驗技術體系已被國家中藥審評審批改革採納,在全國超過100家醫院推廣使用,成爲我國中藥臨牀評價關鍵技術。

新書《懸壺濟世:鄧鐵濤》面世

從幼時眼見父親懸壺濟世,到後來走上中醫求學之路,鄧鐵濤始終在爲中醫發展奔走呼號。鄧鐵濤說:“我是爲中醫而生的人。”

鄧鐵濤是首屆國醫大師,在中醫界地位尊崇,爲振興中醫、弘揚祖國醫學大聲疾呼。2000年,全國中醫傳承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局,他振臂一呼,帶頭示範,號召全國名中醫來廣東帶徒,傳承中醫薪火。

劉小斌是鄧鐵濤弟子,在治療重症肌無力上頗有研究。他說,這一本書很好地還原了鄧老生前鮮爲人知的故事和細節,表達了他爲國爲民的大醫情懷。

在如今醫學版圖上,重症肌無力治療仍是世界性難題,危象可多次發生,一次搶救成功易,第二、第三次搶救成功則難。但是鄧鐵濤曾帶領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團隊,成功搶救重症肌無力危象患者過百人次。

南方+記者 黃錦輝

通訊員 方熙茹

【作者】 黃錦輝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