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紅”!1月新增社融和信貸均創歷史新高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婧 北京報道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1月金融數據顯示,2025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爲7.0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5833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5.22萬億元,同比多增3793億元。2025年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爲415.2萬億元,同比增長8%。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爲257.71萬億元,同比增長7.2%。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分析表示,1月信貸投放靠前發力,新增貸款規模保持在高位,在去年高基數、春節錯位以及化債置換等多因素影響下,仍實現同比多增,“開門紅”如期實現。一方面,銀行資產端“早投放、穩收益”訴求較強,前期項目儲備在年初集中釋放。另一方面,“十四五”規劃收官帶來一定的信貸需求,政策支持領域和保障性項目成爲“開門紅”投放的重點,發達地區雄厚的產業基礎和投資需求也對信貸投放形成有效支撐。此外,今年春節提前至1月,節前企業支付採購款、供應鏈和項目進度款結算、員工薪酬獎金髮放等用款需求也提前釋放。
有銀行人士向記者反映,1月信貸數據較好有春節因素的影響。今年春節提前至1月,節前供應鏈和項目進度款結算、員工薪酬獎金髮放等用款需求都提前至1月釋放,2月用款需求相比去年同期會有減少。從以往經驗看,對於2月數據,屆時與1月數據合併觀察會更爲合理,可以熨平春節效應等因素擾動。
1月金融數據還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318.52萬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112.45萬億元,同比增長0.4%,增速正式步入正增長區間。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啓用新修訂的M1統計口徑。此次修訂,將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納入M1,不影響M0、M2的統計口徑。
分析人士認爲,新口徑下個人活期存款和非銀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一併納入M1,能夠有效緩解春節前集中發放工資等導致的企業-居民活期存款“蹺蹺板”效應。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後,形成的財政存款有所增加,這部分存款不計入M2,再加上理財分流、去年同期高基數等因素影響,1月M2增速穩中略降。後續政府債券發行融入的資金逐步支出後,轉化爲企業存款計入M2中,未來M2增長有望加快。
個人住房貸款增長有所好轉
1月新增社融7.06萬億元,高基數下同比多增583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信貸“開門紅”和政府債發行節奏前移,對社融增長形成強有力拉動。具體數據來看,1月政府債融資6933億元,同比大幅多增3986億元。同時,信貸加快投放下,1月社融項下的表內信貸增加5.22萬億元,同比多增3793億元。
溫彬表示,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的要求下,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在1月即啓動發行,地方債也蓄勢待發。國債和地方債發行適度靠前,有利於相關部門提前部署項目儲備和資金使用工作,加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確保對經濟增長形成強有力拉動。後續看,全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將較去年有所上升,以更好發揮穩增長功效,地方着力推動隱債清零,置換債券靠前發力。政府債發行規模大幅提升和信貸總量總體平穩下,全年社融增量有望維持在較高水平。
從金融機構統計口徑看,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5.13萬億元,去年同期爲4.92萬億元,亦創歷史新高。分部門看,對公貸款爲主導,零售貸款相對平穩,票據低息資產壓縮,信貸結構有所優化。
從具體數據來看,住戶貸款增加443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497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935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4.78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1.74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46萬億元,票據融資減少5149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減少2008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爲居民中長貸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住房貸款增長有所好轉,1月份個人住房貸款新增2447億元,同比多增1519億元。分析人士指出,2024年以來,在供給和需求兩端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態勢顯現,爲住房貸款需求回暖提供支撐,一家規模較大的農商行表示,今年1月,該行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量、發放筆數均同比增長超30%。
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受春節假期影響,1月百強房企的銷售額同比下降16.5%,但與去年超過30%的降幅相比,銷售額下降幅度已顯著收窄,且多地樓市推出“迎新年、購新房”活動,積極推動市場回暖。從價格看,1月百城二手住宅平均價格跌幅連續6個月收窄,部分核心城市在優質改善項目入市帶動下,新房價格呈結構性上漲態勢,一線及二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分別上漲0.36%、0.26%。此外,在新發和存量房貸利率利差大幅收窄下,居民按揭早償率相比去年同期繼續下降。
溫彬指出,年初項目儲備集中釋放,對公貸款發揮信貸“壓艙石”作用。從過去五年同期均值看,1月對公貸款佔新增貸款比重超過80%,其中對公中長貸佔新增貸款比重超過60%,均高於其餘月份。從結構上看,普惠小微貸款餘額爲33.31萬億元,同比增長12.7%,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爲14.41萬億元,同比增長11.4%,以上貸款增速均高於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此外,1月國股票據轉貼現利率(以下簡稱“票據利率”)走高也側面印證月內信貸增長相對較好。1M、3M、6M票據利率月均值分別爲1.99%、1.67%、1.42%,環比上年12月大幅上行,1M國股轉貼現利率臨近月末利率峰值一度達到3.2%,表明月末票據壓量。溫彬分析,這意味着在騰挪信貸額度、穩定淨息差等考量下,部分銀行或持續縮減表內票據貼現,壓降低息資產業務,優化資產結構。
M2同比增速爲何放緩?
1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7%,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M1餘額同比增長0.4%,修訂後的M1步入正增長區間。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記者,M1恢復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2025年1月起央行調整M1統計口徑,新加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兩項。由於個人活期存款規模較大,且此前一直保持4%至6%的正增長,由此帶動新統計口徑下M1增速加快。
溫彬表示,調整口徑後M1季節性擾動消退,波動性下降。今年1月起,個人活期、非銀支付機構備付金正式納入修訂後的M1統計口徑,M1數據與經濟增長指標的相關性增強,新口徑下M1同比增速的走勢也將更爲平穩。調整口徑後回溯測算去年12月M1同比增速爲1.2%,高於實際公佈值-1.4%。此外,新口徑下居民活期納入M1,使得春節效應下對公和零售“蹺蹺板效應”對M1的影響消除,M1波動性下降。
央行發佈數據也顯示,按可比口徑回溯後,2024年1至12月的M1可比增速分別爲:3.3%、2.6%、2.3%、0.6%、-0.8%、-1.7%、-2.6%、-3.0%、-3.3%、-2.3%、-0.7%和1.2%,波動幅度明顯下降。
至於M2同比增速爲何環比小幅回落,溫彬認爲,背後主要有四大原因:一是同業活期納入自律管理後,部分前期高息非銀存款或流向表外資管產品,對M2形成較大拖累。二是理財回表強度相對較弱,理財分流影響M2增長。三是政府債券加快發行後,形成的財政存款有所增加,這部分存款不計入M2。四是去年同期高基數,也使得M2增速相對承壓。後續政府債券發行融入的資金逐步支出後,轉化爲企業存款計入M2,將有望帶動M2增長加快。
王青也提到,去年12月同業存款新規生效,1月銀行非銀存款繼續大規模外流1.11萬億元,同比多減約1.7萬億元。這些資金主要流向基金和其他金融投資產品,而這些產品未充分反映在M2統計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