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的《通論》和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興起
當現代經濟學家閱讀《通論》時,會感到既振奮又失望。一方面,這本書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試圖研究最常見但同時又最艱深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成果;另一方面,雖然這本書的分析涉獵甚廣,但似乎在邏輯上並不完整,留下太多線索懸而未決。這就使得讀者們不斷追問:“到底有沒有一種經濟模型可以將所有這些片斷糅合在一起呢?”
——曼昆
我們對宏觀經濟學史的研究必須回溯到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不過早在這本書出版以前,凱恩斯就已享譽全球,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經濟學家,而且是直接參與英國政府當局政策制定的圈內人,不過最終,他是以《通論》所奠定的學術地位而躋身於最偉大經濟學家之列的。
凱恩斯撰寫《通論》的核心目標是找出大蕭條期間波及所有發達國家的大量失業現象的起因。彼時,關於大蕭條問題的主流診斷分析是由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完成的。按照這一學派的說法,危機僅僅源自過度投資和資源錯配,爲了應對危機,必須採取一系列“清算”措施,即一方面需要降低實際工資而另一方面必須對投資失敗的企業進行懲罰。然而,隨着降低實際工資的措施沒有像理論論證的那樣阻止大蕭條進一步蔓延,經濟學家開始質疑自由放任原則並思考是否應該讓政府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彼時,整個學界都在現有理論的既定結論和尋求另一條道路的本能直覺之間搖擺。爲此,凱恩斯試圖通過提供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來支持模糊的直覺,從而破除經濟學家們心中的矛盾,這個體系便構成了後來《通論》的主要內容。
《通論》的研究計劃
自《通論》出版後,各種試圖對該書的核心內容予以解讀的作品不斷問世。但是,我們不得不強調,那麼多年過去了,學者們仍然未就此問題達成共識——或許大概率上我們永遠都無法達成一致。就我個人的理解而言,凱恩斯的研究計劃大致可以總結如下。
(1)凱恩斯試圖在理論上證明非自願失業的存在。非自願失業乃是大蕭條時期社會經濟現實中不可忽視的客觀現象,但彼時的經濟學理論卻並未給它留下任何理論空間。基於大蕭條最嚴重時期的那些觀察,凱恩斯將失業區分爲摩擦性(frictional)失業和非自願(involuntary)失業,前者被認爲是正常狀態而後者則是反常狀態。凱恩斯理所當然地認爲經濟中存在的摩擦性失業已經被大家充分理解,因此需要詳細闡述的便是後者,即非自願失業。他認爲非自願失業是違背第二古典“假設”——邊際消費的效用與邊際勞動的負效用相等——的結果。
(2)在凱恩斯所處的時代,學者們普遍認爲之所以存在失業是因爲工資具有剛性(rigidity)。凱恩斯試圖駁斥這一觀點,也就是說,他試圖證明工資剛性無助於解釋非自願失業。
(3)凱恩斯之所以對非自願失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是因爲他預設存在一種系統失靈,這一系統性問題將會極大地影響分散化經濟(decentralized economies)的運轉。更進一步而言,他試圖將非自願失業與(相對於總產出的)總需求不足聯繫在一起,其中總需求不足可能產生於從生產部門到金融部門轉換的空隙之中。
(4)凱恩斯在法文版《通論》的序言中寫道,“我將自己的這套理論稱爲‘通論’,這足以表明我將整個經濟體系的行爲視爲一個整體”。也即是說,凱恩斯認識到應當在一般均衡(儘管他本人從未使用這種表述)的框架內研究非自願失業,同時他也意識到非自願失業問題很可能源自勞動力市場之外的經濟的其他組成部分。
(5)與彼時劍橋大學內正在興起的關於非完全競爭框架的爭論不同,凱恩斯堅持使用完全競爭框架。可能是由於他本人認爲非完全競爭與串謀、聯合等現象不可區分,因此應當在這些特殊理論之前提供一些更深刻的基礎性理論。
(6)爲了解決非自願失業,凱恩斯呼籲國家對總需求進行干預,即一方面施行低利率貨幣政策,另一方面施行收入再分配政策。
(7)經歷些許猶豫後,凱恩斯決定在既有的經典理論——馬歇爾理論——基礎上來發展自己的理論。
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興起
人們欣然接受了《通論》,尤其是年輕的經濟學者——萊榮霍夫德更是用“天啓”(liberating revelation)來形容這一理論。雖然學界很快熱情地接納了《通論》,但即便是最推崇它的學者也逐漸對該書的核心觀點產生了巨大的困惑。特別是在1937年召開的世界計量經濟學會年會上,與會學者針對《通論》展開了一系列討論。在那次會議上,米德、哈羅德和希克斯獨立發表了三篇論文。三位學者都指出,一旦採用工資剛性假設,那麼凱恩斯理論的開創性便會大打折扣,然而他們還是認爲凱恩斯理論的政策實踐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在這三篇論文中,以希克斯的論文最爲傑出,因爲該文構建了後來被稱爲IS-LM模型的最初版本。爲了與“古典”理論進行比較,希克斯將凱恩斯理論總結爲由聯立方程構成的一個簡單系統,他也首次將三個不同市場的均衡狀態凝練在一張圖上。希克斯模型從此成爲人們學習凱恩斯理論的基礎,也成爲未來宏觀經濟學理論的基石。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自此以後凱恩斯主義學者宣稱工資剛性是凱恩斯主義理論的基本假設,但前文我們已指出凱恩斯本人希望取消這一假設。他們論述想說明的是現實中工資調整是緩慢的。因此,在凱恩斯主義學者看來,工資剛性假設不失爲一種對現實情況的極端但有用的替代性假設。
宏觀經濟學發展的最後一步伴隨着從定性模型向實證可檢驗模型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簡·丁伯根貢獻頗豐。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邀請丁伯根對美國1918年以來的經濟週期波動進行統計分析,該研究成果最終以兩卷本的《經濟週期理論的統計分析》的形式出版。宏觀計量經濟領域的第二位開創者當屬拉里·克萊因,他爲考爾斯委員會出版了《美國1921—1941年的經濟波動》。
至此,宏觀經濟學的三大基石均已呈現。宏觀經濟學很快就成爲經濟學中最興盛的新分支。它起源於大蕭條的現實背景,致力於論證政府行爲能夠修復市場失靈,因此宏觀經濟學從最開始就具有改革派的基因。失業——特別是非自願失業——成爲該學科的核心議題。
凱恩斯研究計劃的障礙
凱恩斯研究計劃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它本身過於宏大了。特別是就當時經濟學理論的發展水平而言,這一缺陷尤爲突出。我們至少可以列舉出三個方面的研究障礙。
第一個障礙與凱恩斯試圖將馬歇爾的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化有關。彼時,馬歇爾主義一般均衡根本不存在也沒有必要存在。我更偏向於認爲凱恩斯所秉持的那種將馬歇爾理論以嚴謹的方式進行一般化的學術理想由於受到時代的約束而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
第二個障礙在於,凱恩斯在研究初期試圖通過爲經濟調整過程設置一個障礙來解釋市場均衡機制失靈。對凱恩斯而言,他所觀察到的經驗事實表明市場機制失靈纔是常態,然而他又缺乏處理這些事實的工具。
第三個障礙在於,試圖在馬歇爾的框架內爲既有的失業理論增加非自願失業這一概念實在是過於困難,而凱恩斯本人恐怕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爲除了利用外生的工資或價格限額假設,馬歇爾理論沒有爲任何失業理論——無論是摩擦性失業還是非自願失業——留下空間。
因此,凱恩斯的失敗已然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凱恩斯所處的時代,任何人都無法作出上述論斷。當《通論》出版後,幾乎沒有任何學者對它提出這樣的批判。非自願失業這一概念的實用性並未遭到任何質疑。但是,這種失敗並不能掩蓋凱恩斯理論對整個學界所具有的開創性意義。他的研究爲經濟學理論開創了宏觀經濟學這一重要分支,即一種簡約、實用、政策導向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隨即,凱恩斯主義理論很快直上雲霄。作爲佔據學界主流的科學範式,它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遭到——由弗裡德曼和菲爾普斯發起、最終由盧卡斯完成——強烈批判。
以上內容摘編自《宏觀經濟學史:從凱恩斯到盧卡斯及其後》的第一章,更多詳細內容可查閱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