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統戴笠掌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

八年對日抗戰,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7日淪陷,圖爲日本軍機轟炸南京。(摘自網路)

2025年8月759號《傳記文學》以筆代槍

一九四三年四月美國海軍部、戰略情報局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或軍統)三方經近一年的聯絡和磋商簽訂合作協議,七月在華正式成立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簡稱中美合作所或SACO),共同抗日。軍統局戴笠擔任主任,美海軍中校梅樂斯(Milton E. Miles)任副主任。

是年十二月初,戰略情報局局長多諾萬以梅樂斯和美海軍在中美合作所專擅爲由來華,與中方和梅樂斯協商後決定將戰略情報局、海軍部二方在中美合作所的業務分開,各自負責。在所內新設心理戰爭組、秘密行動組等四個新組,由戰略情報局和軍統單獨合作,魏金生(T. S. Wilkinson)少校代表該局任中美合作所第二副主任,後由道(Arden Dow)中校繼任。

中美合作所成立的目的和主要工作是聯合抗日,對抗戰有一定貢獻,勝利後解散,並未實際參與之後的國共內戰。抗戰勝利前夕,日軍敗亡已成定局,內戰的陰影逐漸逼近。勝利後美蘇對峙,由盟友變爲對手,國共由邊打邊談變爲全面開戰。中共認爲美扶蔣反共,其軍援全歸國方,對中美所有所批評,如稱由該所曾提供訓練和武器的原忠義救國軍(時改編爲交通警察部隊)內戰時對解放區的進攻爲「美蔣合作」。四十年代末起中美長期對立,大陸對中美合作所作負面評價,將軍統在重慶該所原址和附近設立的集中營和一些反共活動誤歸該所,稱該所爲拘捕、監禁、殺害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的「美蔣特務機構」,見諸著名的《紅巖》等小說、戲劇、電影等,廣爲流行,惡名遠播。八十年代末起漸有改變,目前中美合作所與「反共集中營」無關已爲學界定論。

另一方面,早年在臺出版的《中美合作所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一九七○年初版)、美國War Report: Office of Strategic Organization等(一九四九年成冊)的官方出版物關於該所的記載則過於正面,對缺失不足和合作三方的衝突矛盾避而不談。過去關於中美合作所的回憶和研究,多側重梅樂斯和美海軍與軍統的合作,對戰略情報局在該所的活動少見着墨。有關論着對該所敵後宣傳的記述闕如或過於簡略。

該所心理戰爭組於一九四四年四月正式成立,進行敵後心理戰。謝力公、王一心(又名王安之)、吳利君先後任該組中方組長,孟祿(Donald B. Monroe)少校任美方副組長。八月設立漫畫室,先後禮聘漫畫家葉淺予、廖冰兄參加該組工作。此外另設有收聽廣播的收音室等。戰略情報局和該組曾與日本左翼反戰作家鹿地、池田幸子夫婦及其組織的日本戰俘收容所反戰日俘合作,由他們協助製作日文宣傳品。

一九四四年十月左右,心理戰爭組共有內勤人員中方十八人,美方五人,外勤中方六人,美方一人。該組爲協調中美合作雙方關係,每日均需開漫長會議,討論有關事宜。雙方工作關係良好。一九四五年九月即勝利後次月,該組停止活動,關閉前方各工作站,美員復員回美,廖冰兄等中方非軍統人員被遣散。(三之二;全文請見《傳記文學》第759號)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