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十四五” 打好收官戰|滿足“詩和遠方”新期待 旅遊大國加速邁向旅遊強國
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 題:滿足“詩和遠方”新期待 旅遊大國加速邁向旅遊強國 新華社記者徐壯 發展旅遊業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着力點。 “十四五”以來,我國着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着力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加快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旅遊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從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不斷涌現,到“旅遊+”“+旅遊”活力四射,再到人民羣衆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旅遊業有力發揮作爲幸福產業、民生產業、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應有作用,旅遊大國加速邁向旅遊強國。
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綠茵場上人聲鼎沸,賽場周邊“一房難求”,夜市小店煙火升騰……今年暑期,慕“村超”之名來到貴州榕江的遊客數量依然高漲。據當地統計,僅7月26日當天,這個西南小城吸引省內外遊客超1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8億元。 誕生2年多來,“村超”持續紅火,帶動作用明顯。它的故事,成爲近年來旅遊深度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量上看,我國居民旅遊時間、出遊頻次明顯增加,我國作爲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的地位更加穩固。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遊人次32.85億,同比增長20.6%;國內居民出遊花費3.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 從質上看,隨着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旅遊既豐富羣衆生活,又提振市場信心,帶動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消費增長,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導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以來,文化和旅遊部順應人民羣衆旅遊消費轉型升級新趨勢,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進需求側管理,爲旅遊消費營造良好氛圍。 從精心組織“中國旅遊日”活動,開展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活動;到推進實施《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再到制定促進服務消費、冰雪經濟、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旅遊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加速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暑熱漸消,位於鄭州的“只有河南·戲劇幻城”熱度不減。這個景區沒有自然風光,也不是歷史遺蹟,卻憑藉21個劇場、近千名演員打造的近700分鐘沉浸式演出吸引全國遊客紛至沓來。自2021年6月開城至2024年年底,超4000萬人次到這裡觀演,其中省外觀衆佔比近80%。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令人深感文旅融合的魅力。 “十四五”以來,我國積極推進文化和旅遊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市場融合,旅遊更加“有料”、有趣、有深度。 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文化和旅遊系統加強對代表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重大工程項目進行合理旅遊開發,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精神內涵。 在繼承革命文化方面,把偉大建黨精神等黨和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奮鬥中形成的偉大精神融入線路設計、展陳展示、講解體驗中。紅色旅遊類A級旅遊景區數量和遊客接待量連年增長。 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積極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支持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美術館、非遺館、書店等文化場所增強旅遊休閒功能,推動非遺有機融入旅遊產品和線路。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2年的2064個增加到4000餘個,年均增長8%。 “今天,國家文化公園、考古遺址公園、歷史文化名城古鎮和街區、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文化館、非遺民俗、音樂會、演唱會已經成爲越來越重要的旅遊場景,文化和旅遊融合的新作品、新項目和新業態不斷涌現,迴應了當代旅遊業‘以文化人、以旅惠民’的新要求。”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不斷添彩人民美好生活
推窗看天山、出門是草原。新疆伊犁,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那拉提旅遊度假區正是許多人心中“詩和遠方”的樣子。今年夏天,那拉提·拈花灣哈茵賽民俗風情度假村正式開園,主打“草原特色民俗風情”沉浸式度假體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在這裡過上了聽冬不拉、品馬奶酒、賞民俗情的“慢生活”。 “十四五”期間,我國全面進入大衆旅遊時代。旅遊已經成爲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成長方式,成爲人民羣衆美好生活嚮往中的重要內容。 立足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需求,文化和旅遊部門近年來精心打造優質景區景點、跨區域旅遊產品和精品旅遊路線,加大度假區、休閒街區、鄉村旅遊重點村鎮等休閒度假產品的培育力度。 截至目前,全國有1.65萬家A級旅遊景區,紅色旅遊經典景區300處,國家級、省級旅遊度假區近900家,國家級、省級旅遊休閒街區700餘家,鄉村旅遊重點村鎮9500餘家。2021年以來,15個鄉村先後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總數居世界第一。 文化和旅遊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正推動各地實施旅遊景區強基煥新行動,因地制宜豐富產品供給,加強景區景觀風貌和服務設施的微改造、精提升,提高景區的便利化、安全性和舒適度,通過景區煥新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多元化多樣化的旅遊需求,更好助力旅遊業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