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收“慰問金”的烈士後人,應得到更多的關心慰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培樂
近日,在無名烈士尋親中,尋親隊伍找到了77年前犧牲在濟南戰役中的魯兆根烈士的後代。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烈士的孫子拒收慰問金,並表示“沒孝敬過爺爺沒臉拿這個錢,很高興國家沒忘記爺爺”。
國家給予烈士家屬慰問金,既是對烈士的關懷,也是一種敬意的表達。從報道來看,烈士後代做出拒收慰問金的舉動,是出於內心深處對爺爺的思念與愧疚。在他心中,爺爺的奉獻是無私的,自己未能在生前盡孝,便覺無顏因爺爺的犧牲而受惠。
這樣的選擇讓人動容。
烈士爲國家和人民捨生忘死,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的家人同樣付出了很多。他們沒有享受到完整的親情,承受着無盡的思念。就像魯兆根烈士,犧牲77年之後,後代才得知他的埋骨之地。這期間,烈士家人所經歷的痛苦,可想而知。如今,面對着遲來的慰問,烈士的後代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地收下這筆錢。這是他們應得的,相信所有人也樂見這種結果。然而,他們卻婉拒了這筆 “補償”。這背後展現出大義和擔當,讓人敬佩不已。
拒收慰問金的烈士後代,應得到更多關心慰問。
接下來,相關部門要以更深厚的誠意、更持久的行動,迴應這份超越功利的崇高選擇,比如,在生活上可以給予烈士後代更多關心,在工作上可以給予烈士後代更多幫助。這既是告慰先烈的在天之靈,更是向全社會傳遞 “崇尚英雄、關愛英雄” 的價值導向。對於普通人而言,也要從烈士後人的選擇中汲取精神力量,讓奉獻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