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憂「都更改變地形」釀災 專家給建議
圖、文/CTWANT
臺北市中正區一條連通和平西路與三元街的巷道,因當地都更案而重新舖設。附近居民指控,新舖的道路把原本緩降的巷道拉高,除了可能導至附近地勢較低之處積水之外,也因爲一直到鄰近三元街才陡降,坡度過大且銜接大馬路,恐導致交通意外。
▲建案基地旁的新舖道路在銜接三元街時下降的坡度過大,可能導致容易發生交通意外。(圖/CTWANT提供,下同)
家住該條巷道的李先生說,他曾多次向市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及都市發展局反映,質疑該處道路因鄰近都更案施工後,道路遭擡高,造成中段隆起、末端陡降,造成坡度異常,但僅獲迴應「施工符合道路設計規範」,讓他強烈質疑市府審查機制是否失能。
李先生指出,市府官方回覆指該道路「平順銜接」地勢較高的和平西路與低約3公尺的三元街,但事實是,新舖道路不僅未平順地緩降,反而先擡高了數十公分,一路高出原有的路面,最嚴重的地方更高出近2公尺,最後在鄰接大馬路時才一口氣以12%的坡度快速降到與三元街同高。
李先生說,這樣的高程變化在專業上是不可接受的,任何市區道路施工皆應嚴格遵守規範,不得任意調高或降低,市府後續審查更未檢討道路坡度與安全疑慮,也沒有提供中段的道路原始高程,使建商得以擡高中段路面,造成道路末端急遽下滑,將導致周邊幾處淹水,並嚴重影響附近居民及用路人通行。
▲何先生(左)說,以前路面的高度與現在差了很多,雖然他不似李先生(右)具建築背景,但也看得出這樣的道路設計有問題。
「坡度這麼大,老人家坐輪椅要怎麼上去?下坡也可能衝到馬路上。」李先生說,道路從高處到低處,應該是順着降下來,怎麼會有先擡高、最後才陡降的道理?那個陡降的路段,無論是騎腳踏車、摩托車或是開車,如果速度稍快一點都有危險,更遑論推輪椅更加不便,萬一將來道路完工後成爲危險道路,這是社區公共財的損失。
李先生說,他針對道路規劃不當,多次向市政府陳情、舉報,但舉辦會勘時,並未通知陳情人,只有市府官員、當地議員與建商參與,最後也只改善細微末節的小地方,並未改正根本的擡高路面問題,讓人懷疑,官員與民代是否都受到「有力人士」的影響。
臺灣大學土木系系主任葛雨寧指出,政府單位審查都更工程計劃書,是採書面審查,也就是說,政府人員並不會到現場,只要相關數據符合法規即可。他建議,附近住戶若有疑異,可以聯名向當地裡長陳情,邀集市府相關單位人員出席,與陳情住戶到場共同會勘,就現場實際狀況找尋解決方案,萬一將來發生損害,也可釐清責任歸屬。
▲李先生指出,道路標高擡升之後,一旦下大雨很可能造成附近積水。
臺灣省結構技師公會特殊結構審查委員張迺禎表示,根據交通部頒佈的「公路路線設計規範」規定,道路車速速限在每小時25公里以下者,道路坡度最大容許值爲12%,建議值爲11%,也就是說,若新設道路坡度在12%以下,確實合乎法規。不過,他也指出,道路的坡度若有變化,設計單位照理應該要提供轉折處的標高,不能只提供首、尾的數據;但他強調,道路的設計是否合理,仍必須依個案的實際情況而定。
負責審查和平西路2段90巷新闢道路的臺北市政府新工處表示,當初新工處協審該項道路圖說,依北市府都市發展局所提供資料審覈,其中並沒有指定90巷中段的標高,經審查建商所提計劃尚符「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規範」相關規定,且開闢終點系順接現有道路高程,建商已將路面柏油陡降改善完成。
CTWant詢問品揚建設,該公司人員表示,該公司依法規申請相關案件,經過公家單位認證合乎法規,並已取得使用執照,對於工地相關事務,需詢問現場實作人員再行回答。不過,至截稿爲止,本刊仍未獲進一步迴應。
延伸閱讀▸ 以鄰爲壑1/建商墊高基地取得更多容積獎勵 居民質疑市府「放水」圖利▸ 寵物情緣/在媽媽肚子裡就有狗狗陪 樸靖恆獨子不孤單:牠們就是我的兄弟姊妹▸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