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社交、只想躺牀滑手機?那你可能是這種「動物」人
拒絕社交、宅在家、日夜顛倒,「老鼠人」成爲許多 Z 世代的生活模式。(圖片來源/Pexels)
近年興起的「躺平族」風潮,展現出年輕世代對傳統成功模式的拒絕。買房、結婚、買車、生子等,被視爲社會期待的標準人生進程,逐漸被許多 Z 世代擱置,取而代之的是「微躺」、「半躺」、「全躺」等生活方式,遊走於追求自由與逃避現實之間。
今年,中國網路社羣再度掀起「老鼠人」話題,引發廣泛共鳴。所謂「老鼠人」,多半缺乏額外的社交能量與慾望,爲了延長個人時間,常選擇日夜顛倒、不規律作息,呈現出頹廢的生活狀態。在社羣平臺上,不少老鼠人分享自己的一天:午後3點才起牀,邊滑手機邊等待外送,吃完再回到牀上小睡或繼續滑手機,直至凌晨4、5點才入眠。
然而,老鼠人不一定是躺平族,也是一種「低精力」人羣。其實許多老鼠人是海外留學生、碩博士生或是上班族,只是在課業或工作結束後選擇拒絕社交,將時間投注在獨處與網路世界之中;也有一些人已脫離躺平和老鼠人的生活模式,僅因失業不敢告訴家人,而白天假裝出門上班,實則在外遊蕩滑手機,直到傍晚「下班」再回家。
老鼠人的共同特徵包括缺乏幹勁、不愛外出或運動、嚴重拖延症、作息顛倒及拒絕社交,就是個低慾望佛系青年。這種現象其實是反應 Z 世代在高度競爭與不確定的社會氛圍中,年輕人更傾向於用低能量面對生活。爲避免無意義的惡性競爭,演變成內耗而產生焦慮及憂鬱等低落情緒,「日子能過就好」、「有幾分力就做多少事」等心理狀態,成了維持心靈平衡的自我保護方式。
心理學上,這一現象可用「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來解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指出,當人們不斷遭遇無法掌控的失敗與挫折時,會逐漸失去改變現狀的信念。許多「老鼠人」並非一開始就選擇頹喪,他們曾努力過,但在現實反覆打擊下,最終退回這種看似消極,卻能換得片刻平靜的狀態。
無論是「躺平族」還是「老鼠人」,都折射出年輕世代對未來的迷惘與對成功的疏離。巨大的無力感讓他們啓動自我保護機制,以退爲進,在不確定的時代裡,選擇用最低的能量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