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腦機接連進行時
《科創板日報》6月29日訊(特約記者 史追雲)近期,隨着國內外頭部企業和研究機構相繼發佈重大技術進展,腦機接口板塊熱度持續飆升,已成爲資本市場最具爆發力的概念板塊之一。
但在B面,技術突破的狂歡背後仍潛藏着現實陣痛——從實驗室成果到臨牀落地的鴻溝,正考驗着產業的真正韌性。
▌行業“元年”技術突破頻現
若論2025年國內醫療前沿科技領域的高光時刻,腦機接口無疑是聚光燈下的 “頂流”,一系列標誌性技術突破正重塑行業想象空間。
按時間線回溯。
1月,上海腦虎科技基於全自主研發的256通道植入式柔性腦機接口,攜手華山醫院,開展了國內首例漢語實時解碼臨牀試驗,實現了“腦控”智能設備和“意念對話”。
2月,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與天津大學腦機海河實驗室聯合宣佈,研發出“雙環路”無創演進腦機接口系統,此係統基於憶阻器神經形態器件,精度更高、能耗更低,能處理更爲複雜的任務,實現了人腦對無人機的高效四自由度操控;
3月,中山醫院聯手復旦大學加福民團隊宣佈,採用微創腦脊接口技術,實現了全球首例完全截癱患者恢復站立行走。
4月,海南大學發佈植入式腦機接口核心技術與產品,實現了對腦機接口信號採集、調控、傳輸的全鏈路覆蓋,標誌着我國在腦機接口領域實現全鏈條技術自主可控。
5月,階梯醫療向外展示了國內首例侵入式腦機接口前瞻性臨牀試驗成果,一名失去四肢的受試者已能憑藉意念操作電腦,流暢進行賽車、下棋等遊戲。
6月,南開大學段峰教授團隊完成全球首例介入式腦機接口輔助人體患肢運動功能修復試驗,幫助一名因腦梗導致左側肢體癱瘓半年的67歲患者恢復運動功能。
元生創投董事總經理劉曉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重大的臨牀進展是腦機接口領域的里程碑事件,對投資機構而言,這既釋放了部分潛在風險,提升了成功概率,其帶來的預期升溫更將推動估值增長,而增長幅度取決於臨牀進展的重要程度。
技術不斷突破之時,政策的頂層設計層面也迎來了利好。
2025年3月,國家醫保局發佈《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其中專門爲腦機接口新技術前瞻性單獨立項,設立了侵入式腦機接口置入費、侵入式腦機接口取出費、非侵入式腦機接口適配費等價格項目,該政策爲腦機接口技術成熟後的快速落地臨牀應用鋪好了收費路徑,有效解決了因價格模糊導致的產品落地難問題。
隨後在4月和5月,湖北省和浙江省相繼率先出臺了腦機接口收費標準。與此同時,北京、上海、四川等地也先後發佈腦機接口產業培育與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技術攻關、場景應用與產業集聚目標。
隨着腦機接口技術迭代加速與政策支持體系持續完善,產業發展進入競速階段。賽迪顧問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腦機接口市場規模達32.0億元,預計至2027年將攀升至55.8億元。這股產業熱潮正快速傳導至資本市場,帶動腦機接口板塊活躍度升溫,成爲科技投資領域“最靚的仔”。
▌資本熱捧下的投資邏輯
截至目前,腦機接口概念的A股上市公司已超20家。由於腦機接口產業鏈涉及子領域多,幾乎沒有企業能完整涉足各個方面,他們在產業鏈各環節展開佈局:上游聚焦芯片設計與算法開發等,中游發力信號採集平臺與智能設備研發,下游則深耕臨牀轉化場景,形成了覆蓋“核心技術 - 硬件載體 - 應用落地”的完整產業圖譜。
這些企業憑藉差異化的技術路徑,以非侵入式、半侵入式、侵入式切入,從神經信號解碼、腦機交互系統搭建、疾病診療應用等多個維度,推動中國腦機接口產業從概念走向實際落地。
具體到二級市場的表現來看,腦機接口概念指數今年以來大幅上揚,另據Wind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6月27日,腦機接口指數區間漲幅達4.7%,多支個股表現亮眼。包括愛朋醫療、創新醫療、漢威科技、泰和科技、巖山科技、三博腦科、誠益通等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漲。
在一級市場上,據財聯社創投通數據顯示,截至3月13日,年內腦機接口領域已發生4起投融資事件,融資金額共計4.3 億元,遠超去年全年1.61億元的水平。其中,今年2月,階梯醫療宣佈完成3.5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創下中國植入式腦機接口行業單筆融資的最高紀錄。
不僅國內資本踊躍,海外亦是如此。
6月初,馬斯克旗下的腦機接口公司 Neuralink 宣佈完成6.5億美元的E輪融資,公司估值一度飆升至90億美元。資本市場的熱烈反應,不僅體現了對腦機接口當下進展的認可,更反映出對其未來廣闊應用前景及商業價值的強烈預期。
在投資方向上,不同機構的側重點也呈現出差異。劉曉表示,其更看好侵入式腦機技術這一最高壁壘賽道,尤其關注柔性神經界面領域,該方向每一項臨牀進展,不僅在持續破解風險收益方程的底層邏輯,更在不斷突破神經信號通信的帶寬上限,進而推動估值體系的深度重構。
劉曉還提到,從競爭格局看,侵入式技術路線正呈現顯著分化,頭部企業憑藉技術先發優勢,在資本與資源集聚上已形成明顯的馬太效應。
而致合資管張珂暢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更關注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相較於侵入式,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核心優勢在於便捷性,可實現快速放量,一旦實現成本可控,即可作爲醫療新消費產品面向大衆市場進行規模化推廣。
對於近期話題度頗高的介入式腦機接口(即通過微創介入方式,將血管穿刺小口,通過類似心臟支架介入的微創手術實現腦機連接),張珂暢認爲相較於侵入式技術,介入式路徑顯得更爲溫和,是一條極具潛力的技術路線,不過,仍需持續關注患者術後的健康狀態與活動能力恢復情況,無論是介入式還是侵入式技術,目前都仍處於漫長的技術攻堅階段,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此外,對於腦機接口領域投資標的的選擇,兩位投資者也表達了不同的觀點。
劉曉指出:“腦機接口賽道尚處極早期發展階段,我們的投資重心聚焦於核心團隊,重點考量技術的領先性與團隊成員的能力互補性。在技術評估維度,動物實驗雖仍是關鍵客觀指標,但已不足以支撐現階段的投資決策,臨牀實驗進展正成爲新的核心評判標準。”
張珂暢則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如果投資標的是侵入式腦機路徑,我們更關注企業是否與頭部腦科醫院建立合作,畢竟技術領先的腦科醫院能在臨牀研究中提供專業支撐,這對技術驗證與迭代至關重要。而在非侵入式腦機路徑,我們的關注點則聚焦於產品的註冊獲批進度、產品定價策略及實際應用效果,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商業化落地的節奏與市場拓展空間。”
▌多維現實考驗下的困局
在日前舉行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達沃斯論壇期間,Neuralink在美國的競爭對手、腦機接口公司Synchron創始人托馬斯•奧克斯利(Tom Oxley)表示,腦機接口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獲批,預計仍需等待3到5年時間;而消費級植入設備的落地,更需要至少15至20年的長期等待,這一判斷折射出腦機接口從實驗室走向臨牀實踐的進程中,還面臨着多重維度的現實考驗。
從技術層面看,侵入式方案需突破神經電極的生物相容性瓶頸 —— 長期植入可能引發的免疫排斥反應與腦組織損傷,仍是制約其臨牀普及的關鍵難題,而柔性電極材料的耐久性與信號穩定性,也需在動物實驗到人體應用的轉化中經受嚴苛驗證。
非侵入式技術雖規避了創傷風險,但頭皮腦電信號的低信噪比與空間分辨率不足,導致指令解碼精度難以滿足臨牀需求,尤其在複雜運動功能修復場景中,精準度與實時性的平衡仍是技術攻關的重點。
在臨牀轉化層面,倫理審查與長期安全性評估體系尚不完善:侵入式手術的風險收益比如何界定、患者術後認知功能與生活質量的長期跟蹤標準,以及腦機接口系統故障時的應急處置機制,均需建立跨學科的倫理規範與臨牀指南。
此外,醫療器械註冊審批標準存在模糊地帶,現有法規對創新腦機接口產品的分類界定、臨牀試驗週期與數據要求尚未有缺乏針對性指引,導致企業在申報路徑上面臨不確定性。
未名腦腦創始人CEO高妍對《科創板日報》記者指出:“腦機接口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應用的關鍵在於滿足監管要求。作爲醫療器械品類,其有效性與安全性需通過監管部門的嚴格評估,這就要求研發團隊在算法設計與臨牀驗證環節,以監管要求爲核心導向,通過系統性的實驗數據與科學論證,切實迴應監管層面對產品安全性邊界、有效性指標的具體要求,這是腦機接口技術實現臨牀轉化的首要前提。”
高妍還提到,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類技術路徑面臨不同監管邏輯:前者需突破倫理與安全性的 “硬門檻”,後者則需打通醫療服務定價的 “軟鏈條”,即在臨牀場景中建立合理的價值評估體系,解決定價與收費機制的問題。
到了商業化落地環節,成本控制與支付體系的矛盾同樣突出:侵入式系統的微創手術設備及術後維護費用高昂,多數患者難以承擔,而醫保報銷政策尚未將腦機接口技術納入常規診療項目;非侵入式產品雖具備消費級場景潛力,但醫療級認證的高成本與大衆市場對價格的敏感度形成悖論,如何在技術溢價與市場普及間找到平衡點,仍是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要課題。
總體而言,上述挑戰既需要技術創新的持續突破,也依賴政策、倫理與資本的協同推進,方能推動腦機接口從實驗室走向真正的臨牀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