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鏈博會:王堅與黃仁勳對談AI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趙麗梅 記者 張均斌
7月17日,一場關於AI的巔峰對話在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以下簡稱“鏈博會”)先進製造鏈主題活動現場上演。
美國英偉達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穿着標誌性皮夾克小跑上臺,與之江實驗室主任、阿里雲創始人王堅開啓了一場關於AI的圍爐對話。這也是本場活動最受期待的環節之一。
王堅回憶起與黃仁勳的初相識大概是在10年前的北京中關村,當時,黃仁勳侃侃而談GPU(圖形處理器),他對技術的激情令王堅印象深刻。那時,他們談論的內容還是計算機的處理系統以及移動設備。如今,AI已經成爲前沿科技領域的主角之一。兩人在現場拆解AI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爲“鏈”接下一個時代的AI發展提出他們的思考。
王堅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過去幾年,AI在基礎層面到底發生了什麼?”黃仁勳談到,過去,AI依賴人工編程來預測結果,如今,AI預測通過對海量數據進行機器學習。2012年,AI迎來了技術爆發時刻,深度學習成爲一個有效的工具,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相繼實現超越人類水平的突破,認知智能逐漸成熟。後來,生成式AI萌芽後,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實現了跨模態信息轉換,也突破了單一媒介限制。當前技術焦點轉向推理智能,AI開始具備理解問題、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人類一樣。”黃仁勳說。
“下一波浪潮就是物理AI(Physical AI),(AI)所有的能力都能融入物理世界,比方說機器人。”黃仁勳說,AI發展迅速,似乎每四到五年就會發生一次大變革。物理AI(Physical AI)指能夠感知、理解並直接在現實世界中執行復雜操作的自主系統,通常嵌入機器人或自動駕駛車輛等實體設備中。
“人工智能並不僅僅是模擬人的智慧,其實是增強人的智慧,甚至是超過人的智慧。”王堅說。黃仁勳也認爲,AI是來激發人的創造力,增加智慧,正如飛機能帶人到更遠的地方,而AI其實能夠讓人想得更多,變得更聰明。
當被黃仁勳反問哪一項技術變革讓自己最興奮?王堅說:“最讓我興奮的其實是算力,我們提到AI,其實講的是算力,算力是一切的基礎架構,算力也改變了一切。”在他看來,與其說計算機在改變世界,還不如說是算力在改變世界,AI則將算力帶到了新境界。
在訓練AI模型時,AI也在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黃仁勳談及,從前AI先通過大量數據預訓練,然後加入人的反饋,進行人工強化訓練,人來教AI做事,或者人與AI協同做事。如今,AI是自己思考、自己生成數據、自己推理、自己實踐。
這背後需要巨大的算力支撐。黃仁勳透露,過去十年,英偉達的算力提高了十萬倍,能夠處理更多數據,讓機器學習更加有效。
今年開源的模型也改變了AI技術。黃仁勳眼裡的中國正在高速創新。例如,由中國孕育並開源共享的深度求索的DeepSeek、阿里巴巴的通義千問、騰訊的混元、百度的文心一言、月之暗面的Kimi等世界級大模型,正在推動全球AI快速發展。
黃仁勳還關注到,中國研究者發佈的AI論文數量在全球佔比最高,研究人員正在開源科學方面協同合作,持續推動開源科學的發展。
“下一步,其實就是要開源,不僅僅是開放研究,還要開放工程。”黃仁勳說,開源工程非常重要,每個人都可以爲之做貢獻,AI的創新速度不再僅僅取決於企業或者組織,而是能夠彙集所有的資源,造福整個AI生態系統。他還指出,Kimi等一系列開源推理大模型,非常先進,無論是醫療公司、金融公司還是機器人公司,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大模型,都可以分得AI的一杯羹。
中國的開源AI是推動全球進步的催化劑,讓各國和各行業都有機會參與AI革命。黃仁勳還指出,開源同樣是保障AI安全的關鍵,有助於推動國際社會在技術標準、性能基準和安全防護措施方面的協作。
與此同時,AI還將重塑科學範式AI for Science,併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AI在推動科學發展方面大有可爲。黃仁勳用兩個場景舉例,比如,在藥物設計領域,AI可以解析蛋白質結構,像設計芯片一樣設計分子;在氣候模擬方面,可以將海洋、大氣、冰蓋的物理特性濃縮進AI模型,幾秒到幾年跨度的預測可以藉助AI一次性完成。
此次圍爐對話最後幾分鐘留給了年輕人。AI領域的機會廣闊,對一個人來說甚至可能是個終身的機會。王堅回憶自己年輕時受過的幫助,談到科技是人的連接,不是冰冷的算力。所以,他也一直在推動培養年輕一代。
當被問及“給年輕人什麼建議?”黃仁勳對年輕人說了三句話:一是回到“第一性”原理,即使AI會寫代碼,你也要知道爲什麼這樣寫;二是立即擁抱AI,他眼裡的AI是最強大的“平等器”,農民、老人、孩子都能用它賦能;三是年輕人作爲AI“原住民”,如今出生的孩子,AI可以記錄他們的一生,他說:“我都有點嫉妒你們”。
對話尾聲,兩人以十年爲期,再約下一次圍爐對話。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