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核電忙種電 禍國殃民

(圖/口湖鄉公所提供)

隨着核三廠2號機於5月17日除役,臺灣終於沒有核電,但國人也才發現,原來民進黨非核家園美夢所驟然產生的缺電危機,正由燃煤發電解決電力的不足,開啓了禍國殃民的新頁。

近年來,極端氣候造成作物欠收、森林大火,乾旱地區幾已不適人居的情形,國際間對京都議定書所訂定目標的訴求,自然會趨於強烈,遲遲不改善淨零排放的國家,羣起施以制裁將必然發生。

筆者於80年代初在農委會負責生態保育,對國際間鎖定我國販售和使用虎骨、犀牛角,引起歐洲保育人士的指責,推動拒買臺灣貨運動。因應此項制裁我國的浪潮,我二度公開焚燒查緝沒入的象牙,展開全面登記民間持有的象牙和犀牛角,堅定面對歐洲保育界人士來臺的挑釁,終而化解此運動,但美國政府卻於1994年4月援用《培利修正案》制裁我國。此殷鑑雖仍不遠,臺灣生態問題又重新浮上臺面。

蔡英文總統訂定2025年再生能源在電力結構上要佔20%的標準,但已於2年前明知不可能達成,遂下修爲15.2%,但2023年只佔9.5%,2024年也無明顯改變。如今2025非核家園元年,雲嘉南高屏等光電板大量被丹娜斯颱風吹翻,光電神話破滅,今年綠能在發電上的佔比,筆者預估大概只有8%。

再者,我國爲糧食欠缺的國家,稻米固可自給自足,但玉米、大豆和小麥等穀類仍需仰賴進口,去年玉米進口量462萬公噸,大豆262萬公噸,小麥129萬公噸,在氣候急劇變遷下,缺糧危機已現,我國農地農用原則不應破壞,日後一旦國際市場糧食短缺,又或者是臺海情勢惡化面臨遭中共封鎖的可能危機,我國有必要動用所有耕地種植糧食。畢竟,基本糧食若匱乏,國家生存將難維持。

而嘉南沿海魚塭爲我國傳統魚類生產產地,爲滿足國人飲食,也應維持不宜破壞,如今任由廠商不需環評種電,種下許多隱憂,大片光電板封蓋,陽光未照射水面,造成水質不良,寄生蟲滋生難免,影響所及,下游海邊養殖的牡蠣若出現寄生蟲,多項臺灣小吃恐會讓人卻步;如有病毒感染,也將無從撲滅。

綜上所述,筆者指爲禍國殃民,其理在此。

爲避免日後國家淪入困境,筆者呼籲政府應體認到能源政策已無退路,早日恢復核三廠,並評估續建核四啓用,讓核能成爲低成本又穩定的發電來源,方能解決臺灣的困境,政府官員們,醒醒吧!(作者爲前農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