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過洋節,治不好文化自卑
剛進入12月,不少地區的學校和教育部門就開始提倡和組織「抵制洋節」活動了。也就是說,在過聖誕節之前,中國人先得過「教育節」,尤其是在校的學生。顧名思義,「教育節」的主要活動就是教育,教育孩子們文化自信,拒過洋節。
我始終沒搞懂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怎麼看拒過洋節都是文化自卑纔對吧?奇怪的是,這種邏輯自改革開放洋節傳入中國以來,一直盛行不衰。
當時很多人把洋節的風靡叫做「狼來了」,好像洋節是闖入羊圈的惡狼,會把傳統節日消滅乾淨。儘管他們脫口而出的「狼來了」也是洋故事,用來發帖的手機也是洋玩意兒,卻絲毫不擔心會被洋文化侵蝕。
在07年之前,除春節外,其他傳統節日是不放假的,有人覺得沒時間過節是傳統節日式微的主要原因。後來清明、端午、中秋都放假了,情況依舊不見好轉。於是,崇洋媚外成了熱衷於過洋節之人的罪狀,到現在都是如此。
傳統節日之所以幹不過洋節,從二十年前流行的一句話中就能找到答案——土元宵敵不過洋玫瑰。言外之意就是,傳統節日空有高壽卻缺乏活力,空有內涵卻沒意思。
或許洋節的歷史底蘊不如傳統節日豐富,文化寓意不如傳統節日深刻,但它有狂歡和派對,這就夠了。根植於農耕文明的傳統節日恰恰相反,無論是形式還是內涵,對於生活在城市化、現代化、工業化背景下的人而言,只覺無聊與隔閡。
這也就是爲什麼,洋節進入中國之前,傳統節日已有衰落之勢,抵制了洋節這麼久,傳統節日也沒有復甦的跡象,以至於歷經千年的傳統節日還不如誕生才十多年的雙十一購物節受人歡迎。
當然,傳統節日並非不能適應社會變遷,關鍵在於商業化和娛樂化。唯有將傳統節日自帶的厚重感進行解構或重新定義,把它從傳統文化的說教變爲現代生活的消遣,纔可能贏得年輕人的喜愛。
不過,礙於中國社會的保守觀念與祖先崇拜,文化衛道士們肯定不會同意,特別是在如今這個「厲害了,我的祖」的時代,更是想都別想。
拒過洋節還有另一個問題。除了我們熟知的聖誕節、萬聖節以及感恩節,在中國現有節日中,很多其實都屬於洋節。
元旦源自西方公曆新年,婦女節源自美國女性勞動者的抗議運動,勞動節源自美國的工人運動,兒童節源自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的提議,就連父親節與母親節都是源自美國,儘管我們自認比誰都崇尚孝道。
如果拒過洋節,那這些節日還過不過?有人可能會說,我們抵制的是宗教節日,比如聖誕節和萬聖節。
這就又要說到前文所提的傳統節日的現代化演變了。聖誕節與萬聖節的起源確實跟宗教密切相關,前者是爲了慶祝耶穌誕生,後者更爲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文化的「薩溫節」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化改編。
但如今這兩個節日早就世俗化了。聖誕節期間,除了少數虔誠保守的基督徒,沒人會去教堂做禮拜或舉行其他宗教儀式。對於絕大多數普通民衆而言,這就是一場大型的消費、社交和娛樂活動。
萬聖節更不用說了,早在歐洲中世紀就成爲面向大衆的狂歡盛會了。19世紀引入美國之後,經過幾輪商業化,萬聖節的宗教色彩已所剩無幾。
正因如此,這兩個節日才得以在全球不同種族、文化與信仰的國家和地區流行開來。中國人不用信仰基督教照樣能過聖誕節,萬聖節着奇裝異服更不是爲了驅鬼辟邪。
放心吧,讓年輕人過一過洋節,天塌不下來。要是非得掰扯中西文化、夷夏之辨,那手機也別用了,車也別開了,電影也別看了,乾脆穿回漢服,點上蠟燭,坐着馬車,遛回到閉關鎖國的農耕時代算了。
如果抵制西方文化纔是愛國,想過西方節日就是崇洋媚外,那大清纔是中華正統、民族典範,你說當初推翻它幹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