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演出票房半年54億元的啓示
劇場,被譽爲城市的文化客廳。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票務信息採集平臺監測,今年上半年,專業劇場、小劇場新空間等劇場類演出16.05萬場,吸引觀衆2055萬人次,票房收入54.02億元。亮眼的市場數據,彰顯出我國演出產業在內容供給、市場趨勢與傳播變革三重動力下的結構性進化。
從增長成因看,多元內容供給與消費場景重構正在成爲市場“催化劑”。上半年,話劇作爲劇場演出的主力軍,供給結構更爲多元,演出場次同比增長16%。《出馬》《戲臺》《太白金星有點煩》等劇目受到追捧,《白鹿原》《雷雨》《大宅門》等經典大劇重回視野,《清明上河圖密碼》《魔幻時刻》等創新舞臺劇也分得一席份額。而作爲劇場演出的“新貴”,脫口秀已位列市場第二大品類,票房同比激增134.9%。其中,個人脫口秀專場巡演已超千場,單場500人以上的脫口秀演出達650餘場,同比增長8倍有餘。
變化的數據來自激活文化產業的不變法則:內容升級和垂類創新。消費文化理論認爲,消費大衆的流動性、變化性、主動性爲對抗消費文化的單方面傾軋提供了可能。在大衆對藝術表達、審美體驗的需求持續上行的當下,文化產品勢必要向精品化、精細化迭代。於是我們看到:《雷雨》《暗戀桃花源》常演常新,《戲臺》一演就是十年,脫口秀以社會議題引發情感共鳴。在“短平快爽”佔據線上流量的時代,實體空間中發生的文化消費已不能是單純“看戲”“聽歌”,唯有構建“內容+場景+趣味+情感+分享”的立體生態,才能讓文化空間真正嵌入當代人的生活圖譜。
從市場趨勢看,圈層細分與層級拓展正在成爲市場“加速器”。舞劇《只此青綠》《天工開物》將傳統文化符號轉化爲現代舞蹈語言,音樂劇《錦衣衛之刀與花》與《巴黎聖母院》呈現“原創+引進”雙輪驅動,這種精度更高、分層更細的文化演出格局呼應了文化消費中的慣常現象——當人們的平均文化支出超過一定規模,市場將從體量擴張轉向品質分層。而在這一趨勢中,“她經濟”成爲“變量中的恆量”,繼續引領文化消費基本盤。女性觀衆在劇場演出觀衆中佔比達68.8%,且這一特徵在音樂劇、舞劇、沉浸式演出中更爲顯著,這既反映出女性作爲消費主體的巨大能量,其審美偏好也在更直接地影響創作與營銷,助力國風舞劇《紅樓夢》《孔雀》、滬語音樂劇《愛情神話》、女性主題脫口秀等演出的美學提升與內涵表達。
同時,演藝空間的層級拓展正在釋放周邊與下沉市場的潛力。從專業劇場到小劇場新空間,多形態的演出場所覆蓋不同文化消費需求。在演唱會與音樂劇領域,演出經濟對區域消費的拉動效應明顯。大型演唱會的跨省觀演佔比超半數,上海有駐演音樂劇跨城觀演比例達30%,衍生旅遊消費每人500至2000元。地方文旅演出的實踐也在不斷證明,“藝術+旅遊+N”“演藝+全域旅遊”“文旅綜合體沉浸式體驗”等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文化與旅遊的融合度,《只此青綠》等劇目更是通過綁定旅遊地進行營銷,實現文化IP與城市品牌的協同增值。通過空間場景創新將文化資源轉化爲消費動能,標誌着演藝產業從票房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型,也爲區域市場注入了新活力。
從傳播革新看,以數字生態重構觀演關係正在成爲市場常態。文化產品不同於一般消費品,既需要體驗感的擴散,更需要臨場感的再現,線上傳播便成爲劇場演出口碑裂變的核心場域。“種草”內容、劇照視頻、劇評分享、卡司直播、二創視頻、文娛話題、官方互動等社交內容屢見不鮮,它們正以更垂直性、融媒化、年輕態的方式擊中新生代需求,對劇目傳播的貢獻率顯著提升,拓展出線下演出的增量市場。
這種傳播革新的意義不僅是打通“線上+線下”,更重要的價值在於體現出“刺激—機體—反應”這種理論模式的當代適用性。文化消費的傳播不能僅靠“曝光”“吸粉”“造梗”甚至“話題營銷”,簡單的娛樂內容並不會提升觀衆的審美趣味,而《戲臺》《大狀王》《草臺班子》等文化演出在網上的火爆,正是源於觀衆在數字生態中提升了對該演出的感知價值,纔有機會轉化爲消費行爲,實現從“演出找觀衆看”到“觀衆找演出看”。
54億元票房是中國劇場類演出的新起點而非峰值,如何從高速增長走向高質創新、如何從票房增長邁向生態繁榮,內容創新能力、業態融合能力、數字傳播能力都不可或缺。我們相信,當劇場不再僅是藝術容器,而成爲創新表達的競技場、社交貨幣的兌換場、城市活力的交流場與文化自信的磁力場,劇場經濟的下半場,纔會吸引更多觀衆“入場”、讓更多感動“在場”。
(作者:呂帆,系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音視頻辦主任)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