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政治學誰得分?高雄好感度六都最高 指向陳其邁跨縣市支援

中南部連日雨炸,全臺救災聲量趨勢中,高雄市長陳其邁因跨區支援,使高雄好感度位居六都最高。資料照,圖/高市府提供)

丹娜絲颱風與後續雨勢重創西南部,救災政治學也引發各界關注,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分析發現,臺南市在丹娜絲颱風期間聲量居冠,但從六都好感度觀察,高雄市的正面聲量相對最多,顯示危機應對上的形象獲得更多肯定。

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指出,觀察6月1日至8月3日的救災議題聲量趨勢,首波聲量自6月16日開始起伏,當時黑熊學院推出定價1380元的防災盒引發爭議;第二波聲量始於7月初,由於丹娜絲颱風重創中南部,賴清德總統與副總統蕭美琴災後發言被放大檢視,引發爭議聲浪,使7月14日單日聲量飆升至4萬8099則。直到7月29日,賴清德宣佈成立「雲嘉南災後復原前進指揮所」,引來4萬5457則聲量,一方面有民衆肯定中央強化救災力道,一方面則質疑這是罷免失利後的政治動作。

另觀察22縣市在救災議題的聲量表現,TPOC臺灣議題研究中心指出,臺南市以近8.9萬則居冠。聲量主要來自一名YouTuber拍攝鹽水災情紀錄影片,引發大量共鳴與轉傳,市長黃偉哲則呼籲民衆勿忽略清潔隊員的付出,不過網友發現影片內容未提及相關人員,也因此引發爭議與論戰。

嘉義縣作爲重災區,聲量以近3萬居次,當地果園重建、民宅修復等議題受到媒體與民衆高度關注。聲量以2.8萬排在第三的臺中市,則有市長盧秀燕在反罷免場合發言「我臺中人還在幫你救災」引爆話題;高雄市、臺北市、嘉義市與新北市的聲量也超過2萬則,主要集中於丹娜絲颱風期間的應變動員。

進一步觀察六都近兩個月的聲量好感度,高雄市好感度1.16最爲亮眼,市長陳其邁積極支援嘉義災情的消息,獲得大量網友肯定,普遍認爲在災難面前應展現「不分黨派、跨越顏色」的互助精神。此外,陳表示已向農業部爭取農損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方案,也爲他在社羣中贏得不少好感。

反觀其他五都的好感度均低於1,顯示「負面聲浪多於正面支持」。雖然部分網友肯定縣市首長的防救災努力,但更多批評聚焦於災情處理不周、資源分配不均。更有討論轉向政黨對立,質疑作秀的聲音增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