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寨,曾有五萬人擠在這個有傳奇色彩的貧民窟
香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自5月1日上映後捷報頻傳,截至5月19日上午11時,港澳地區總票房達6322萬港元,總票房突破5億元人民幣,登上香港電影史上華語片總票房第5位。同時,《九龍城寨之圍城》還揚威國際,入圍第77屆戛納電影節“午夜展映單元”。
這部匯聚古天樂、郭富城、任賢齊、林峰等衆多知名影星、耗資三億多港幣拍攝的電影,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的九龍城寨中危機四伏,落難青年陳洛軍逃難誤闖入城,意外收穫兄弟情誼,面臨惡人奪城,衆人殊死保家衛城的高燃熱血故事。電影的上映,不僅讓我們又一次見識到港產武俠動作片久違的勇毅與豪邁,還令已經消失了的九龍城寨,再次成爲熱議話題。
《九龍城寨之圍城》海報
九龍城寨,凝聚和承載了太多文化想象的一處真空飛地,《功夫》中的“豬籠城寨”,《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中的不少場景,都是以九龍城寨爲原型。這裡滿足了外界對香港那段特殊時期的一切好奇:狹窄的過道、穿插的霓虹燈、三教九流混雜的人羣與催生出的罪惡。因爲它徹底地消失,反倒讓我們審美的慾望越發強烈。
那麼,九龍城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九龍城寨是香港九龍城區的一座圍城,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原爲防衛外敵的據點。它位於當年九龍半島東北角,毗鄰今日的九龍灣。早在十五世紀,它已被當時中國的官員使用,至1668年更在那兒建築了一座塾臺。及至約於1810年在接鄰的沙灘盡頭興建了一座炮臺。
在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島後,該處在中國海岸防衛方面的重要性更大大提高。當時文淵閣大學士、兩廣總督耆英向道光帝上奏,表示駐守官兵無險可守,成功爭取添建寨城,用石材鋪砌厚1.6至3.3米的城牆、增設更多炮臺,並設衙署兵房作軍事演練。
最初的寨城
1847年5月,圍牆築成,“九龍寨城”從此正式命名,是九龍極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城內的主要建築物爲大鵬協副將及九龍巡檢司的官署各一所,俗稱衙門。另有士兵營房、火藥倉、軍械庫等建築物十多座,以及一些民居。而寨城的駐兵數量亦不斷增長,由最初寨城建成時的250人,增至1898年的500多人。
1898年中英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自此以後,九龍半島和新界也成爲了英國殖民地。但由於外交上的妥協,九龍寨城這一軍事據點在法理上仍然屬於清政府管轄,成爲了在英國殖民地之中一塊清政府的飛地。
不過到了1899年,英國派兵佔領寨城,並將清廷官兵趕走。自此寨城便缺乏法治和管理,埋下後來漸漸變得殘破不堪及半無政府狀態的種子。
二戰後,寨城日漸成爲了香港唯一一塊“三不管地區”。
二戰之後,由於九龍寨城長期荒廢無人居住,流浪者開始逐漸遷入聚居。1947 年,英國人試圖驅逐寨城中的2000餘名非法居住者時,發生了一場寨城居住者對港英政府不滿的暴亂,英國駐廣東的領事館被非法居住者縱火燒燬,之後港英政府爲了避免事態擴大而妥協放棄了驅逐行動。在這場暴亂之後,城寨裡日益出現了有組織的黑社會團體,香港的華人黑社會組織三合會控制了九龍寨城,寨城日漸成爲了香港唯一一塊“三不管地區”:英國不願管、中國不能管、香港不敢管。城內幾乎每天都上演着各種被視爲違法的事情,販毒、非法賭博、賣淫等等,都是城內司空見慣的場面。
1949年,內地大量難民從華南地區涌入香港並且最終居住在了九龍寨城,大量多層樓宇在沒有政府監管和欠缺穩妥地基的情況下在寨城內興建,導致城內不單地形複雜,樓與樓之間極度相近,被人們稱爲“握手樓”。由於香港政府不承認內地的醫生資格,寨城也成爲了大量內地無照牙醫和各樣中醫診所的集中行醫地點。
九龍城寨的老照片
九龍城寨的整個面積爲0.026 平方公里,大概只有4個足球場這麼大,但1980 年代初推算寨城居民有 35000 人,90年代拆毀之前有50000多居民,人口密度爲每平方公里 192萬人,堪稱世界之最。
在1970年代之前,香港警察傾向於對城牆內的罪案視而不見。香港名導杜琪峰從小就是九龍城寨的居民,坦言許多鄰居都是黑社會的一分子,他說過“如果有警察抓你,你跑到九龍城寨裡就沒事了,因爲他不會進去的。”
城寨外圍的密密麻麻的招牌
在《九龍城寨:我們的空間》中,作家也斯以跨越黑白的反差筆法勾勒出一幅忽明忽暗、善惡共處的城寨早年風情畫:燈火通明的店舖,過去是白粉的主要供應地,黃賭毒在這兒有它們的地盤。不遠的地方,轉過幾個街角,就是我們的朋友童年嬉戲之地、快樂自由的空間。妓女在一邊出沒,另一邊有神父講道、給貧民派奶粉。社工正在進行輔導工作;吸毒的人蹲在梯間吞雲吐霧。放映老幼咸宜電影的戲院,晚上變成表演脫衣舞的場所。這是一個混雜的空間、一個不容易一概而論的空間,一個看來可怕但又那麼多人嘗試正常地生活下去的一個空間。
到1970年代起,香港警察纔開始採取行動和打擊城牆內的罪行,例如在一次大規模搜捕中,一度逮捕了2500多人。
1984年12月,中英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以解決香港問題。1987年1月14日,中英正式達成清拆九龍寨城協議,並於原址建造公園,1994年4月清拆完成,最終在1995年被公園取代。
拆遷中的九龍城寨
老一輩的香港人,很多人都對被拆除的九龍寨城留戀不已。美國漫畫家特洛伊·博伊爾說:“我寧願他們拆掉的是金字塔。”清拆前夕,大量日本人來到九龍寨城進行考察,政府容許了一羣日本探索家以一星期的時間來描繪城寨的地圖。
在《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中,社會學家呂大樂則直指九龍城寨的獨一無二之處——它是很多人口中的“三不管”地帶,即港英政府、中國政府、英國政府都不會以高姿態介入和管理的地方。在很多人眼中,作爲一處制度意義上“真空”的社區,在政治管治、法律、社會規範和秩序等意義上——惹人遐想。他認爲,大多數人未曾在九龍城寨生活,甚至從未踏足。清拆後的城寨反而變成代表香港的文化符號,反映對舊香港想象的一種投射。九龍城寨作爲一個符號,出現了超載的情況。它所代表的文化、價值及其他元素,遠多於它要延續相關傳說、神話的要求。
如今,這個曾經見證香港歷史變遷的圍城,已變成綠草如茵的“九龍寨城公園”,假如你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話,不妨到訪一下吧。
編輯:東方
東方財經雜誌 東方文化雜誌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誌(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