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識遭污名化?高孔廉:臺灣當年提「一中各表」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今天(16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九二共識的本意是「一箇中國,各自表述」,而非外界所謂的「各說各話」。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九二共識被誤解與污名化是兩岸互信受損的根源。(藍孝威攝)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今天(16日)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九二共識的本意是「一箇中國,各自表述」,而非外界所謂的「各說各話」。然而部分政治人物與媒體刻意扭曲、污名化,使得兩岸互信嚴重受損,「這不僅是一種誤解,也是一種損失」。他強調,若希望恢復兩岸官方交流,臺灣當局應釋出善意,至少要展現民族同根、文化同源的認識,讓大陸看到兩岸之間並非隔絕的兩個體系。
高孔廉16日在北京出席「2025海峽兩岸社團交流節」,會後受訪時,他指出,當前兩岸官方溝通中斷,主要原因在於意識形態作祟。他批評現任執政黨刻意切割兩岸關係、拒絕往來,甚至誤解九二共識的歷史內涵。「事實上,九二共識最初並非由大陸提出,而是臺灣方面的構想。」
他回憶,1992年兩岸協商時,雙方達成的核心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一箇中國原則」,當時大陸方面以正式函文回覆,表示「尊重與接受」臺灣的表述方式,「這纔是九二共識的真正內涵」。
高孔廉進一步說明,臺灣當年的表述爲「雙方均堅持一箇中國原則,但對其內涵與認知各有不同」,這種靈活空間既能維持「一中」原則,又保留臺灣自主表達的彈性,對雙方皆有利。「遺憾的是,後來有些人不瞭解背景,把九二共識簡化甚至污名化,誤導社會認知,使得它變成政治攻防的標籤。」
高孔廉指出,九二共識一詞最早來自新聞媒體的報導,當時媒體爲了讓讀者易於理解,分別以「一箇中國,各自表述」與「一箇中國,各說各話」爲標題,「但後者誤導了概念,因爲『各說各話』意味分歧,『各自表述』纔是協商基礎。」他強調,兩岸在憲法架構下本就屬於「兩岸關係」,並非「兩國關係」。「民進黨主張『兩國互不隸屬』不僅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也使兩岸對話更加困難。」
針對目前海基會與海協會的聯繫現況,他坦言,「確實變成了已讀不回」。過去雙方往來順暢,不論是文書往返或會議協商都能直接溝通,如今卻陷入停滯。「現在只有部分事務性聯繫透過電話維持,但正式函文往來幾乎停擺,這樣不利於長遠發展。」
高孔廉呼籲,若希望恢復官方互動,臺灣當局至少應該表達善意。「像是強調民族同根、文化同源,這樣才能讓大陸看到兩岸之間並非兩個完全隔絕的體系。」他指出,這樣的語言並非政治宣誓,而是文化與血脈的事實,「只要有共同認知,互動就有基礎,對話纔有可能。」
除官方層面外,高孔廉特別強調「民間社團制度化往來」的重要性。他指出,經貿交流屬於市場行爲,能依自身利益運作;但民間社團的互動更需政策支持與制度安排。「像獅子會、婦女團體、青年組織等,都是紮根基層、能代表社會真實聲音的羣體。若能建立固定交流機制,對兩岸人民相互理解有極大幫助。」
他並舉例,近年有許多臺灣網紅到大陸採訪、直播,對兩岸年輕世代瞭解彼此產生正面影響,「有些人看了他們的影片,改變了對大陸的印象。」據他估計,臺灣2300萬人口中,真正來過大陸的人僅約八、九百萬,「也就是說,仍有許多人從未親身瞭解對岸。」他建議,大陸可持續推出便利措施,如落地簽證與簡化申請流程,「讓更多首次來訪者有機會親眼看到真實的中國。」
最後,高孔廉表示,「兩岸關係要穩定發展,不能光靠政治表態,而要靠長期交流與制度建構。」他呼籲雙方重啓理性對話,並透過民間力量擴大交流,「讓理解取代誤解,讓善意取代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