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以上銀行喊淨零 KPMG 報告揭:僅48%揭露財務碳排
KPMG發表《全球銀行永續揭露報告》。路透
全球銀行雖然普遍喊出「邁向淨零」口號,但真正落實到揭露數據的行動卻遠遠跟不上。KPMG3日發表《全球銀行永續揭露報告》指出,有高達91%的銀行承諾邁向淨零,卻只有不到一半(48%)揭露其授信組合所涵蓋的財務碳排放金額,且多數銀行的氣候相關數據至少落後財報一年,顯示銀行業在永續揭露上仍存有落差與挑戰。
這份報告涵蓋歐洲、美洲、亞洲共33家主要銀行,深入分析其ESG揭露策略與數據實踐。調查發現,雖然氣候變遷議題的揭露相對完整,但像是氣候風險如何影響預期信用損失(ECL),仍多停留在討論層次,缺乏具體量化數字。至於生物多樣性相關資訊,亞洲銀行大多僅以數據片段或簡短描述帶過,落後於歐洲與美洲。
財務碳排放(Financed Emissions)是銀行業在投融資過程中影響低碳轉型的重要指標,但報告指出僅48%銀行有揭露,顯示承諾與實際行動差距明顯。雖然57%的銀行提出財務碳排減量目標,但由於缺乏標準化衡量基準,外界難以判斷其減碳成效。
報告也發現,73%的銀行能同時發佈財報與永續報告,但氣候數據揭露卻延遲嚴重,有57%銀行的數據落後超過一年。主要原因在於碳排資料需仰賴上下游收集與第三方查驗,程序複雜。即使82%的銀行採用PCAF方法學,但數據品質參差不齊,房地產貸款揭露品質普遍偏低,相較鋼鐵、航運等產業,可信度不足,恐導致風險評估與減碳目標誤判。
在治理上,所有受訪銀行都已將永續策略納入董事會架構,並有85%的高階主管將永續績效與獎酬掛鉤。然而在AI倫理與演算法風險揭露上,僅42%銀行有相關說明,且多爲質性描述,顯示揭露深度仍待提升。社會面向方面,歐盟與英國在員工議題揭露較完整,澳洲則在稅務透明度領先。
臺灣銀行業多已導入PCAF方法學並開始揭露財務碳排放,但報告指出,本地銀行的揭露仍缺乏整合性,投資人難以從資料辨識其永續策略對營運與財務的實質影響,主要挑戰包括,財務碳排涵蓋不足、數據品質落差、成果揭露整合度不高,以及科技風險揭露不足。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強調,永續揭露已不是單一部門可以獨立完成,必須提升至董事會層級主導,並擴大影響到供應鏈。他建議臺灣銀行應針對財務碳排放、永續金融授信與治理透明度,建立具代表性的量化揭露內容,逐步對標IFRS等國際準則,以迴應市場與監管期待。
KPMG副總經理狄佳瑩補充,銀行業的永續揭露正進入瓶頸期,數據品質提升需要外部政策與產業共同支持。她呼籲臺灣銀行業應強化風險辨識與內部溝通,才能發揮金融業在推動產業轉型的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