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用人 懂海興海
核心提要
●對全市52個重點涉海涉旅單位開展拉網式調研,建立“藍色經濟”專業幹部儲備庫
●定期舉辦“藍海講堂”,並選派專業幹部參與跟進重點項目
●建立產業需求和幹部專長精準對接機制,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機器轟鳴,塔吊林立,走進遼寧東港經濟開發區海洋生物科技產業園區,工程車輛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從園區規劃到項目落地,運用專業知識全程跟進園區建設,把願景變成實景,這份參與感是實實在在的。”近日,東港經濟開發區年輕幹部劉濮毓自豪地說。
爲破解海洋經濟發展中專業幹部供需錯位、隊伍結構性矛盾等問題,去年以來,東港市建立海洋經濟專業幹部儲備機制,通過精準識別、動態管理、靶向任用的全鏈條舉措,打造適應各類涉海特色產業發展的幹部隊伍“蓄水池”。
動態識別 鎖定專業幹部
圍繞臨港工業、冷鏈物流、海洋能源、濱海旅遊等海洋經濟發展重點領域,東港市委組織部聯合海漁、文旅等行業主管部門組建5個專項調研組,對全市52個重點涉海涉旅單位開展拉網式調研。
調研中,建立“三查三評”機制,即查幹部學歷背景、專業技術職稱、行業從業經歷,評項目攻堅實績、產業發展貢獻、基層治理成效,精準識別出一批懂產業運營、會旅遊營銷、熟悉海洋經濟政策的複合型幹部,並納入首批“藍色經濟”專業幹部儲備庫。
“這次針對海洋能源、濱海旅遊等重點領域開展調研,既是對東港海洋產業發展需求的精準迴應,更是爲年輕幹部搭建專業賽道的創新實踐。”東港市海洋與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廉軍說。
實施“一人一檔”動態跟蹤管理,結合年度考覈、專項調研,重點考察幹部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的專業表現,及時調整優化儲備名單。目前,先後調整移除不符合發展需求幹部27人,同時補充35名新識別的專業幹部,形成能進能出、優勝劣汰的機制。目前,儲備庫已集聚海洋經濟、文旅管理、生態保護等領域幹部186名。
學練結合 提升實戰本領
“幹部培養不能揠苗助長,既要在理論課堂上強根基,更要在實踐考場上磨筋骨。”東港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都基殿在年輕幹部培養專題會議上提出,“我們構建全鏈條培養機制,就是要讓儲備幹部在學中幹、幹中學,真正把專業知識轉化爲服務產業的硬本領。”
爲提升幹部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本領,東港市定期舉辦“藍海講堂”,實行“訂單式”培訓模式,每季度圍繞海洋經濟、文旅融合等領域確定1個主題,邀請省內外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和相關領域業務骨幹來港授課。課程設置“理論講解+案例覆盤+模擬決策”三大模塊,學員分組設計制定方案,專家現場點評指導。組織學員分批次赴先進地區和海洋產業領軍企業參觀研學,進一步開闊幹部視野。
建立“產業項目+專業幹部”雙向選擇機制,每年精選10個左右重大項目,發佈項目掛職需求清單,提供實踐崗位,幹部結合專業背景主動認領,推動形成“產業培育幹部、幹部反哺產業”的良性循環。
目前,舉辦“藍海講堂”7期,實現儲備幹部培訓全覆蓋,其中56名幹部參與跟進重點項目,實現個人成長與服務發展雙贏。
精準匹配 激活發展效能
“打開儲備幹部檔案,每個人的專業特長、成長軌跡一目瞭然,培養使用方向更精準了。”東港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李曉東介紹,“這種‘理論+實踐+管理’的閉環培養模式,讓年輕幹部像竹子一樣,向下紮根積蓄力量,向上生長直衝雲霄。”
針對海洋產業發展需求,建立產業需求和幹部專長精準對接機制。在海洋牧場建設項目中,選派8名專業幹部化身項目管家,幫企業跑審批、盯進度,將前期手續辦理週期縮短了20余天;在推進大鹿島5A級旅遊景區建設時,選派有旅遊規劃經驗的儲備幹部任專班負責人,僅用3個月就完成景區業態升級方案;處理海上風電項目用地審批難題時,啓用自然資源領域專業幹部牽頭協調,審批效率提升40%。
從涉海項目建設到海島旅遊提檔升級,東港市通過專業化幹部儲備機制,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成爲選人用人新常態。目前,累計從儲備庫中選拔45名專業幹部充實到涉海經濟部門和文旅發展一線,其中12人提拔爲單位領導班子成員。同時,持續深化“幹部+產業”融合模式,計劃3年內實現重點產業領域專業幹部儲備全覆蓋,爲沿海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幹部支撐。
(通訊員 譚普元 楊明)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