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廠背後的水泥戰爭:進口比本土便宜兩成 臺灣還要水泥業嗎?
圖片來源 謝寬攝
文 劉光瑩
新竹寶山,全球最先進的臺積電二奈米制程廠區拔地而起。隔着一條馬路,毅和的預拌混凝土廠日夜趕工將新鮮混凝土直送對面工地。
許多人可能會驚訝,做出這些混凝土的水泥熟料,並非來自臺灣,而是越南。毅和的供應商,也不是衆人熟知的臺泥或亞泥,而是一家名爲晉瑜水泥的非上市公司。
九成九的客戶,不再指定國產水泥
「營造廠客戶早就不再指定臺泥或亞泥了,只要品質穩定、價格合理,」毅和採購部表示。如今,毅和九成九的水泥,都來自晉瑜。
熟料是指,將開採而來的石灰石、黏土、鐵渣、細砂等研磨成粉的生料,放進窯裡鍛燒成的小圓球半成品。熟料再與石膏混合研磨成細粉就是水泥。
去年臺灣水泥業者在國內市佔率再度跌破7成,並創下新低,已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進口熟料約一半來自越南。
晉瑜就是臺灣銷售量第三的水泥業者,僅次於臺泥與亞泥。在進口熟料市場,佔比已超過5成。
也有業界人士指出,晉瑜水泥主要是透過註冊在香港、事實上跟中國海螺水泥同屬安徽幫的「昌興國際」,向印尼買熟料。晉瑜迴應表示,昌興是其中一家合作的貿易商。
如今,臺灣水泥業已到危急存亡之秋。「業者一直在退,快到臨界點了,」水泥公會理事長、嘉新水泥董事長張綱綸眉頭深鎖地說,「最嚴重,是臺灣未來可能沒有自己的水泥業了。」
「亞洲其他國家幾乎沒在進口水泥,只有臺灣是門戶大開,」張綱綸說。
臺灣在2002年剛入WTO時,當年任職營建研究院的潤泰精材副總經理鄭瑞濱,曾參與工程規範修正討論,讓水泥進口變容易。
環境意識擡頭,採礦「罪大惡極」
當年,因爲臺灣石灰石蘊藏量豐富,在品質和運輸上具優勢,所以業者當時並不擔心競爭。他們沒想到,後來社會氛圍的改變,卻讓採礦成了罪大惡極。
關鍵轉捩點在2013年。已故導演齊柏林的《看見臺灣》紀錄片空拍鏡頭,讓亞泥的花蓮礦場被放大檢視。「炸山毀林」的控訴在社羣媒體引爆怒火,後續更有原民走上街頭,甚至進到亞泥股東會對嗆董事長徐旭東,讓大衆對水泥業的排斥達到高峰。
張綱綸坦言,未來水泥業者的礦權要再展延只會愈來愈困難、成本更高。一旦水泥業失去原料來源,未來結局已不難想像。
但真正打得臺灣水泥廠潰不成軍的理由,還是跟紅色過剩產能,間接有關。
中國房地產降溫,這些過剩產能需要往外找出口,首選就是零關稅的臺灣。經濟部貿易署調查報告指出,越南水泥與國產品價差已來到2成。但主因並非越南貨大幅降價,而是國產品售價4年來漲了5成。
水泥業困境是國安危機
「這是國安問題!」張綱綸疾呼。水泥是重要的民生與國防工業。「如果完全依賴進口,一旦供應國斷貨,臺灣將面臨無水泥可用的窘境。」
他更強調,臺灣水泥業者長期肩負處理廢棄物的重任。但政府一邊要求業者低碳轉型,另一邊卻放任外國水泥低價傾銷。他激動質疑,「政府要我們自生自滅嗎?」
此外,碳費不平等,也讓業者在意。張綱綸認爲,臺產水泥在製程上已盡力減碳,但若政府只對國內業者課碳費,卻放任進口水泥長驅直入,將加劇不公平競爭。
【延伸閱讀】
中國最嚴重衰退來了?民衆拚命還錢、「殭屍企業」創新高,發生什麼事?
用兩場戰役拉開與對手差距 臺積電最神秘老臣是誰?
全球八成眼鏡都用他的材料!材料KY看準被忽略的新興市場,營收穫利創新高
沒讀過醫學院 30歲的她在美國醫院工作,年薪900萬
醫生:60歲的3個選擇,決定80歲會不會受苦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