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之道‧評審短評】林佳樺/在喧囂的縫隙種下一株寧靜
這次參賽作品共有九十二篇,是九十二種安頓、尋找與修復自我的方式。不同的靜心景窗都有光的質地。我偏好的作品是光打在窗上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帶出深淺交錯的韻致──陌生題材要深入,尋常事件視角要獨特,而隨之流泄的隱喻與哲思,便是光影裡的舒爽微風了。
〈讓水帶走〉以「液態隱喻」貫穿:從實體水流(洗澡/洗手)到抽象意象(洗去日子重量的情緒漂流),忙碌生活裡水流經身上,而主體沒有被吞沒,還能察覺「肌膚仍溼」。末尾融合「水星守護」之說具有巧思,自然地將感官、哲思與星座三支細流匯聚成河。
〈好好呼吸〉直面迎擊育兒壓力下即將崩潰、又強自鎮定的母者心情:「妳的孩子早就瘋掉,妳也想跟他們一起瘋掉……當我承認這一切確實糟透了,就不再被事實脅迫了。」前段用渦旋、溺斃堆疊窒息感,後段以「十秒定格」讓繁忙的生活節奏留白,以「窒息──換氣」與呼吸的節奏形成了文本共振。
〈南摩 觀世音 菩薩〉書寫「無神論者」面臨官司與父病時皈依了信仰,如此衝突呈現精神危機與救贖,低沉、緩慢、停頓的佛號節奏讓讀者同步感受聲音穿透紙頁,及在生老病的苦難中、信仰如何成爲泅遊者的浮木。
〈山中取靜〉的空間運鏡很魔幻,從枝搖鳥鳴、昆蟲苔蘚的「微觀」拉到城市國家、山巒海洋的「宏觀」,再收到岩石與自己的「小我」視角,呼吸吐納因爲心靜時的冥想而自由,爲減壓文學的靈動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