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一日軍侵華罪證文物被毀

石刻旁邊設置了遊覽提示牌 目前石刻上有明顯人爲用利器鑿損的痕跡

在京西鳳凰山上,有一處侵華日軍於1937年留下的摩崖刻石,上書“佔領”及年號、部隊番號等內容。作爲北京地區現存已知唯一的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其於2020年納入房山區普查登記文物。

今年,房山區河北鎮人民政府還在刻石旁邊設立了提示牌,明確這塊刻石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鐵證,破壞文物將承擔法律責任。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這件侵華日軍“炫耀戰績”的罪證文物背後,隱藏着一場被鮮血染紅的記憶,時刻提醒着大家銘記歷史,珍愛和平,警鐘長鳴。

然而近日有多位文保志願者向北京青年報記者反映,因持續遭到人爲破壞,“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的損傷正逐年加劇。北青報記者實地走訪發現,刻石上的文字被人爲鑿損,全文已是斷斷續續、漫漶不清。

·現場·

字面有明顯鑿痕破壞應該發生在近期

鳳凰山是北京西山東麓的一座山峰。近日,北青報記者驅車來到位於鳳凰山腳下的房山區半壁店村,從這裡出發上山,走的全部都是崎嶇狹窄的非鋪裝山路。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徒步攀爬,北青報記者終於抵達了海拔約620米的鳳凰山次頂峰,“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就在這裡。此處視野極佳,向北可遠眺門頭溝區定都峰,向南可將燕山石化工廠盡收眼底。

北青報記者在現場觀察發現,確如文保志願者所說,在一塊青灰色岩石上,向北的字面有明顯人爲用利器鑿損的痕跡,導致刻字全文斷斷續續、大部分字跡模糊不清,剝落的碎石片散落在岩石下方。從岩石上裸露的新茬判斷,破壞應發生在近期。

所幸早在2017年11月18日,北青報記者便曾跟隨文史學者馬志璞走訪此地,並用相機記錄下刻石受損前的樣貌。資料圖顯示,“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全文15字保存完整,分四列豎排鐫刻漢字“七八一佐藤山昭和一二八二九佔領”,其中“佔領”二字的字號稍大,判斷刻字人應具備一定書法水平。

·追訪·

日軍或逼迫中國工匠帶工具上山鐫刻

文保專家、北京市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曾以專家身份參與“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的文物認定工作。他認爲,此處石刻手法專業,可能是日軍逼迫中國工匠帶工具上山鐫刻。

進一步解讀刻字,“七八一佐藤山”疑爲部隊番號和軍隊首領姓氏,“昭和”即日本裕仁天皇的年號,“昭和一二八二九佔領”即爲1937年8月29日佔領。

日軍爲何要在鳳凰山上刻字“記功”?刻字究竟是何人所爲?目前尚沒有明確答案。不過據《北京市房山區地名志》記載,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國民黨十九路軍追擊日軍至半壁店村附近,併發生激戰,雙方死傷慘重。而“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的位置,恰恰就在半壁店村附近的鳳凰山上。

旁邊設有提示牌明確石刻爲罪證文物

北青報記者瞭解到,早在2020年,“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就已經被認定爲文物,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而刻石能夠得到保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密不可分。

2017年11月20日,馬志璞就“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向房山區文委遞交《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2018年10月24日,房山區文物保護所組織專家登上鳳凰山,對此刻石進行實地調查。2020年1月13日,房山區集中公佈了14項普查登記文物,其中包括“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至此刻石的文物身份得到行政確認。

在刻石附近北青報記者還看到,今年3月份,房山區河北鎮人民政府在此設置了遊覽提示牌,明確“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爲房山區普查登記文物,是日本軍國主義侵華的鐵證,提示遊客保護文物,銘記歷史,珍視和平,請勿觸摸、刻畫、攀爬刻石本體,避免加速文物風化損毀,破壞文物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不少人來此參觀屬地準備加裝保護罩

走訪中北青報記者瞭解到,隨着文物信息公佈,這塊位置偏僻的摩崖刻石也逐漸爲世人所知,不少網友專程來此參觀,以銘記那段歷史,緬懷曾經在此浴血奮戰的中國將士。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自2022年起便陸續有市民發現此刻石出現人爲破壞痕跡,大面積的破壞則發生在今年。

針對侵華日軍罪證被損毀一事,北青報記者以遊客身份致電房山區半壁店村黨支部書記李長偉,對方介紹,“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屬半壁店村地界,近期相關部門正準備給刻石加裝保護罩,卻發現文物讓人給塗了。北青報記者瞭解到,由於刻石所處位置偏僻隱蔽,周邊沒有監控設施,目前很難查證是何人所爲。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明確,擅自拆除不可移動文物,造成文物損壞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對單位處五十萬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責令承擔相關文物修繕和復原費用。

·對話·

刻石受損嚴重很難恢復原貌

對話人:文保專家劉衛東

北青報:這處刻石是如何成爲文物的?

劉衛東:“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原本是日軍炫耀武力征服的產物,很可能是日軍逼迫中國工匠帶工具上山鐫刻。隨着日軍戰敗、時代變遷,它逐漸演變爲我們研究日本侵華歷史的實物資料。這件刻石能夠成爲法定意義上的文物,並非歷次文物普查的結果,而是要感謝民間學者馬志璞,他不辭辛苦調查這處刻石後,向官方遞交了《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申請表》,之後在房山區文物部門的組織下,我們一起上山踏勘,最終將此刻石認定爲不可移動文物。

北青報:這處刻石的文物價值在哪裡?

劉衛東:在北京地區,有侵華日軍修築的碉堡、飛機堡、兵營等建築遺存陸續被認定爲文物,而全市現存已知的“侵華日軍記功摩崖刻石”僅此一處,是獨特的罪證類遺蹟,它讓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的歷史遺存更加多元。刻石的文物價值可以從兩方面加以闡釋,首先刻字記載的內容很可能是侵華日軍的部隊番號、長官姓名、佔領日期,結合其他相關史料,可以形成互證,進而加深我們對這段歷史的瞭解。此外,刻石所處的位置更是重要的歷史地標。

北青報:能否確定刻石是被人爲破壞?

劉衛東:2018年,我曾跟隨房山區文物保護所的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此刻石,當時這塊刻石歷經81年保存完整,用肉眼幾乎看不出有風化痕跡。僅僅過去7年,刻石几乎面目全非,刻字上出現明顯用硬器砍砸刮削的痕跡,必定是遭到了人爲損壞。

北青報:這件刻石還有修復的可能嗎?

劉衛東:摩崖刻石和石碑不同,石碑斷開還有可能拼接上,而修復摩崖刻石的難度卻很大,即便盡最大努力修復,也難以恢復原貌。

北青報:您如何看待此類破壞行爲?

劉衛東:由於破壞者身份不明,很難對其動機進行評價。從結果上來看,其損壞了一處日軍侵華罪證,還讓自身變成了破壞文物者。近十年來,全社會的文物保護意識都在增強,今年又是抗日戰爭勝利80週年,爲何還會出現這類現象?值得我們去深思。

北青報:針對這類山野文物該如何保護?

劉衛東:該刻石雖爲侵華日軍遺存,但罪證類遺蹟同樣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保護。以此刻石爲例,其位置遠離村民聚居區,且具有一定攀爬難度,不可能派人24小時看護。如果條件允許,可在接近文物的相應位置修建護欄,確保一定的安全距離,讓遊人能看到文物但身體接觸不到文物,同時最好能在文物附近安裝監控攝像頭。此外,在今後的文物普查中若再發現這類遺蹟,文物部門還是要積極開展調查工作,如果經研判存在安全風險,可以考慮暫不公佈。

文並攝/本報記者崔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