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機構持債規模達4.35萬億元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加速
自互換通北向交易、離岸人民幣回購業務、香港場外結算公司衍生品交易等一系列舉措推出後,債券通不斷拓展開放邊界,吸引了大量境外投資者挖掘中國市場價值。
截至2025年5月,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已迎來超過70個國家與地區的1169家國際投資者;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在岸債券規模達4.35萬億元人民幣,近五年年均複合增速約12%。在業內人士看來,境外投資者積極投資中國債券市場,體現了國際資本對中國資產的長期信心。
7月8日,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樑鳳儀在“債券通週年論壇2025”上表示:“圍繞美元資產全球主導地位的討論再次升溫,投資者正加速資產重新配置來分散風險,人民幣國際化正逢其時,香港定當抓住機遇。”
境外機構投資者積極入場
債券通運行八載,國際投資者通過香港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渠道日趨完善。債券通有限公司發佈的運行報告顯示,今年5月,債券通“北向通”累計成交9156億元,日均成交482億元。與開通首月的日均成交15億元相比,增長超31倍。
“債券通推動了外資持有中國債券的規模快速增長,促進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從債券市場的深度來看,債券通也推動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多層次發展,促進了市場的創新和發展。”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表示。
港交所表示,未來,互換通將會擴充產品類型,增加以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爲參考利率的利率互換合約。“這將有三大好處: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更能反映中國貸款市場動態;投資者能更精準有效對衝信貸相關風險;離岸投資者將有更有效的人民幣資產或人民幣信貸產品參考基準。”港交所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債券通、互換通等對外開放渠道持續完善,投資交易和風險對衝工具不斷豐富,產品機制和配套制度設計向國際最佳實踐靠攏,債券通等渠道下的境外機構交易成本大幅下降,這些都爲境外投資者長期參與境內人民幣債券投資,提供了高效透明安全的市場環境。截至今年5月末,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共有全球境外投資者1169家,來自全球70餘個國家與地區;其中債券通境外投資者爲835家,交易賬戶4099個。
“過去一年中新增賬戶數爲213個,境外投資者在債券、回購、衍生品等方面的交易活躍度均有所提升,持有債券規模也在今年達到新高,這些數字均體現了人民幣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動能。”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總裁、債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漪說。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新徵程
當前,債券通對推動中國債券市場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在“債券通週年論壇2025”上公佈了三項對外開放優化措施:一是完善債券通“南向通”運行機制,支持更多境內投資者走出去投資離岸債券市場,近期擬擴大境內投資者範圍至券商、基金、保險、理財等四類非銀機構。二是優化債券通項下的離岸回購業務機制安排,便於境外投資者開展流動性管理,將拓寬離岸回購應用場景,可交易幣種由人民幣拓寬至美元、歐元、港幣等多幣種,支持CMU OmniClear參照債券回購的國際通行做法,取消對回購質押券的凍結,進一步盤活質押券,支持CMU OmniClear簡化債券賬戶開立等業務流程,提升操作便利度。後續將擇機推出跨境債券回購業務。三是優化互換通運行機制,進一步滿足投資者利率風險管理需求。在今年已豐富產品期限和類型的基礎上,將建立報價商動態管理機制,擴充互換通報價商隊伍,並調整互換通每日交易淨限額。
樑鳳儀說,投資者正加速資產重新配置來分散風險,人民幣國際化正逢其時,香港定當抓住機遇。具體來看,香港證監會將採取三大舉措:一是增加一級市場固收產品發行,豐富人民幣產品供給;二是提升二級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三是研究建立、優化配套的離岸人民幣產品相關基礎設施,包括前臺交易系統以及中後臺配套系統。
“人民幣國際化是國家高水平金融開放的長期戰略,也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強大支柱。香港作爲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將繼續發揮獨特優勢,三策並舉,全力擴大更豐富多元的離岸人民幣產品生態,增強離岸人民幣流動性,以及建立穩健可靠的基礎設施,爲國家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樑鳳儀說。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