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記錄真實 攝影家林國彰辭世
長期從事報導攝影,鏡頭背景常聚焦在社會風景與城市地景的攝影家林國彰,6日凌晨因病過世,享壽74歲。(黃子明攝)
林國彰長期拍攝《臺北道》專欄,關懷人們生活現況。(林國彰攝)
長期從事報導攝影,關懷人的生活、生命與生存現況,鏡頭背景常聚焦在社會風景與城市地景的攝影家林國彰6日凌晨因病過世,享壽74歲,攝影家林柏樑認爲,林國彰的作品展現紀實攝影無窮潛力,他的影像作品將爲當代留下珍貴紀錄。
林國彰生於臺灣嘉義,畢業於屏東農專,曾任《中國時報》資深攝影記者。70年代受報導攝影啓蒙,自學攝影,曾經獲得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以《被麻風烙印的小孩》獲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大獎,也是第一個以《中式速食》得到WPP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日常生活類首獎的攝影家。這些成就讓林國彰成爲臺灣攝影界極具代表性的紀實攝影工作者之一。
林國彰入職《中國時報》攝影組時,適逢臺灣社會解嚴、報禁解除的媒體競爭時代,他在不同新聞現場、拍照發稿的同時,經常犧牲假期完成各項專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爲臺灣樂生和中國涼山拍攝的麻瘋專題,不僅忠實記錄麻瘋患者的真實生命境遇,也讓社會看見被遺忘角落中的人們。
林國彰因爲耳疾長年戴助聽器,與外界有如隔着一片透明玻璃,讓他可以更冷靜看待眼前的一切,10年前因爲太太生病,中斷在廈門的攝影計劃,他趁陪太太散步的空檔開始《臺北道》的拍攝計劃,林國彰曾說,「臺北,是一座地理和歷史患了健忘症的城市。我只有拍下來,沒有其他。」這些臺北的日常,成爲不可思議的瞬間,6萬多張影像檔的臺北,不僅是林國彰眼中的臺北,也是當代臺北印象。
《臺北道》同步發表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專欄,成爲他出道40多年的第一本攝影集,彙集他10年來的生活與觀察,林國彰始終堅持攝影應忠於現場與人性,他曾在受訪時表示,拍攝從來不是爲了感動觀衆,而是希望照片能夠承載真實,讓被忽略的聲音與畫面被看見、被理解。
據瞭解,林國彰原本已與女兒們編選好下一本《臺北道》的作品,沒想到來不及等到出版,未來或將成爲紀念作品集,延續其影像精神與城市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