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應該”思維,這種模式會貫穿始終,影響家庭和諧和孩子成長

父母對孩子的無私付出是應該的嗎?

老人對子女的貼補是應該的嗎?

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是應該的,我們一旦陷入這種思維,自己的生活就容易陷入到一個漩渦中,情緒也陷入一種漩渦中,這不是幸福的表徵,而且這種思維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年輕的時候指點一切,責備父母,等到年長了,孩子們長大了,孩子們的一些表現重蹈當年自己的表現,才真正理解這一切,可是那個時候就晚了。

老人對子女的貼補和付出是應該的嗎

前幾天聽朋友義憤填膺地講了婆婆的事情,聽完以後,我倒是默默地覺得婆婆不容易。

朋友剛生了孩子,她婆婆去年夏天換了一份很滿意的工作,給公司打掃衛生,週末雙休,婆婆不願意放棄這份工作,放棄這份工作,她就只能在菜店上班,上班時間長,工資少,並且沒有周末。

孩子出生以後,婆婆凌晨3點起牀去公司打掃,這樣上午就能幹完,回家伺候月子。

一家子有五個大人吃飯,還有一個6歲的孩子。

老太太忙的不可開交,伺候月子,抱孩子,做飯,上班。

朋友說:“就是不肯放棄工作,一個財迷。”

她不肯放棄工作的原因是沒人給她錢花,她和老頭子一直是AA,不賺錢就沒錢花,所以她不想放棄工作。

朋友的媽媽本來說是來伺候月子,後來因爲婆婆拒絕替親家準備糖果和煙(風俗是孩子滿月的時候,男方父母購置物品送到女方父母家,送給親戚朋友),媽媽不來伺候月子了,婆婆一個人伺候。

當時聽到這的時候,我就咧嘴了,生個孩子不容易,生完以後身體真的很虛弱,孩子也需要一天24小時守着,親媽真的不用來嗎?

如果是我的女兒,我會擔心的睡不着覺。

朋友的思維模式是:照顧孩子、伺候月子,是婆婆應該的,親媽呢,來了感恩,不來也怪不着。

朋友的這種思維模式,還是讓我挺意外的,之前對她的認知是有誤差的。

我覺得思想很獨立的女性,不會站在傳統的觀念上,要求這麼多,我們獨立應該是全方位的獨立,不能對自己有利的獨立,對自己沒有利益的,堅持傳統原則。

沒有“應該”,相互理解

我們不該活在怨氣中,這種怨氣會影響自己生命的軌跡的。

我自己也是過來人,現在回頭看,剛生完孩子的時候,對婆婆的態度,會非常的愧疚,好在婆婆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她不跟我計較。

條件到位,相信絕大多數父母不會虧待自己的子女的,條件不到位,子女去怨恨父母,除了讓家庭的氛圍變得緊張兮兮,矛盾衍生以外,真的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因爲抱怨,可以換來10萬塊的支持,尚且還有一定的意義存在,如果抱怨換不來任何實際上的東西,那抱怨也就大可不必了。

父母理解子女,子女理解父母,在互相理解包容的基礎上,家庭氛圍才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再看孩子成長

孩子幼年時候,父母對待老人的態度,真的是會影響到孩子。

有個故事,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

奶奶被父母虐待,奶奶每次吃飯的時候用一個破碗,被父母扔到了草棚裡,後來奶奶走了,孩子卻撿起來奶奶的破碗,媽媽讓他扔掉,問他撿這個破碗幹什麼。

孩子仰着頭,認真地回答:以後給你們用啊。

當時父母就愣住了,眼睛溼潤了。

真的不要忽視父母對孩子的榜樣力量。

我們現在對老人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未來孩子對我們的態度。

沒有什麼是天然應該的,包括我們對孩子的好,也是如此。

有的年輕父母容易犯一個錯誤,對老人苛刻,對孩子無限縱容,傷透了老人的心,養廢了孩子。

兩者應該中和一下,對老人包容一些,對孩子苛刻一些,讓孩子明白即便是父母也不是無條件縱容他們,這對他們的成長反而是有好處的。

結語

我還是相信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的。

當然了,當一個孩子足夠成熟以後,還是可以調整的,原生家庭的影響會越來越弱,但是這種影響是不會憑空消失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我們希望儘量少一些負面影響給孩子。

站在子女的角度,我們希望自己的成熟理性,儘量克服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

這樣我們纔會活的更自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