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慢性肝炎離肝硬化有多遠?
肝臟是人體的“沉默器官”,承擔着代謝、解毒、合成蛋白質等多種重要功能。然而,慢性肝炎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逐漸發展爲肝硬化,最終威脅生命。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終末階段,表現爲肝細胞廣泛壞死、纖維組織增生,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
慢性肝炎發展爲肝硬化的背後,隱藏着多種危險因素。以下是關鍵點,值得我們警惕:
病毒性肝炎的持續侵害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是肝硬化的主要誘因之一。病毒長期感染會導致肝細胞反覆受損和修復,最終形成纖維化和肝硬化。例如,慢性乙肝患者若未及時治療,每年約有2%-10%的人可能發展爲肝硬化。
酒精的毒性作用長期大量飲酒會對肝臟造成直接損害,引發酒精性肝炎,進而發展爲肝硬化。酒精的代謝產物乙醛對肝細胞具有毒性作用,能夠破壞肝細胞膜,加速纖維化過程。
脂肪肝的隱匿威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與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謝綜合徵密切相關。脂肪在肝細胞中堆積,會引發慢性炎症,最終可能導致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攻擊自身免疫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等疾病會導致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肝臟細胞,引起肝細胞損傷和纖維化。
藥物和毒物的損害長期接觸或服用某些藥物(如抗結核藥、化療藥)和化學毒物(如四氯化碳、砷)也可能導致肝硬化。
膽汁淤積的毒性膽道阻塞會導致膽汁反流入肝,損傷肝細胞並引發纖維化。
肝硬化的早期症狀往往隱匿,可能表現爲乏力、食慾減退、腹瀉等非特異性症狀。因此,定期體檢、早篩查、早干預至關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羣(如長期飲酒者、代謝綜合徵患者),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
保護肝臟,從日常做起。接種肝炎疫苗、控制飲酒量、保持健康體重、避免濫用藥物,都是降低肝硬化風險的有效措施。對於已患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及時治療和定期隨訪是延緩疾病進展的關鍵。
肝硬化並非不可預防,瞭解這些危險因素並採取行動,才能真正守護肝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