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轉型 非遺文創掀收藏潮
北京琺瑯廠的開放車間,讓更多人可以近距離觀賞景泰藍的製作過程。本報北京傳真
在北京,工業旅遊正和非遺技藝擦出火花。非遺文物從展櫃走向生活,古老技藝煥發新生,古都北京彰顯底蘊,工業遊的非遺故事不斷延續。
「不急着買東西,您可以先上車間看看!」週六傍晚,步入北京琺瑯廠,總經理董豔娜招呼着來逛市集的市民遊客,一年一度的「夢幻景泰藍夜場文化體驗季」正在舉辦。二樓車間裡,工作人員沉靜專注,掐絲、點藍,絲毫不被外界打擾。
董豔娜拿起一個蝴蝶形狀的捧盒,歷經30餘年,它的色彩依然鮮亮。「瞭解了景泰藍的製作過程,再去看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就不難明白它爲何傳承百年,仍能俘獲人心」。
2013年,北京琺瑯廠首次嘗試「老物件淘寶大集」,將庫房整理後騰出來的出口尾貨和老存貨拿出來銷售,短短16天時間賣出6000多件。「我當時在現場,真是撒手沒,東西一撒手,就被別人買走了。」時隔12年,董豔娜仍記憶猶新。此後,琺瑯廠接連舉辦了「景泰藍皇家藝術廟會」和「夢幻景泰藍夜場文化體驗季」。廠裡還特意設計了一條路線,把廠區打造成文旅體驗基地,既有參觀遊覽、現場體驗,也有研學教育、文創購物。
「想買景泰藍好貨、老貨,必須得上琺瑯廠。」張先生是老北京人,女兒的第一隻景泰藍手鐲就是在廠裡買的,如今他又帶着小孫女來挑選。市集上,冰箱貼、果盤、餐巾盒、茶葉罐、香盒等琳瑯滿目的景泰藍製品,令人眼花繚亂。「僅去年半年,文創的銷售額就達60多萬元人民幣,今年估計會到150萬元左右。」董豔娜說,熱愛中國風潮的年輕人如今也是文創的擁躉(愛好者)。
「走進老廠房,看見新未來。」正如一位遊客所言,工業之旅打開的,不僅是老字型大小的大門,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新認知與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