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洗禮與行動啓航

2024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中央團校2024年度全國企事業單位團幹部進修班(第3期)的70名學員先後前往青海原子城紀念館、221基地舊址一分廠和六分廠、現代生態畜牧業科技示範園、仙女灣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果洛藏貢麻村、崗什卡雪峰、祁連山生態科普館等實地研學,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學思踐悟中領會“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涵,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立志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

一、聽從祖國召喚,理想當與國家同向而行

211基地舊址坐落在祁連山下的金銀灘草原,金銀灘這個美麗的名字背後,是3200多米的海拔、最低零下30攝氏度的高寒缺氧環境。回顧歷史,我們難以想象在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下,老一輩科學家們克服物資匱乏、設備簡陋的困難,以驚人的毅力和智慧,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刻入骨子裡的血脈傳承,同樣深刻印記在以“兩彈一星”功勳爲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身上。在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有19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後歸國的。錢三強、錢學森、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鄧稼先、于敏……這裡留下了一個個閃光的名字。60多年前這羣人頂風踏雪,從3頂帳篷起家,從絕境中突圍。隱姓埋名30載的“無名英雄們”,用擔當與奉獻詮釋科學家精神,在“一窮二白”中開闢了隱秘而偉大的“兩彈一星”事業。

原子城紀念館內,通過實物展品、歷史照片、文獻資料及多媒體展示帶來的沉浸式體驗,具有超越時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把我們一下子帶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閃光歲月,是我們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的背後,有我們現在熟知的功勳科學家,更有許許多多普通的科技工作者。他們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作爲拓荒者、先驅者,用青春年華、赤子之心,一手託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一手託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幹驚天動地事,又甘做隱姓埋名人,獨立自主研製原子彈,奉獻了青春熱血乃至寶貴生命,讓人爲之動容。在這個中華民族挺起脊樑的地方,我們更能深切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艱辛和不易。

二、肩負使命責任,青春當與時代同頻共振

精神始終是最寶貴的財富、最動人的力量。作爲“兩彈一星”精神的發祥地,青海是海拔高地,更是精神高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這些寶貴的紅色資源和精神財富也成爲涵養新時代青年“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意志品質的寶貴資源和豐厚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獻”。在60年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理解“青春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如何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賡續傳承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承擔青年人的使命和責任?這個問題也是時代給青年人的考題。回看過去的年代,1945年7月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試爆成功,核武器成爲大國發展戰略的重點,成爲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重要因素。1955年,面對嚴峻的國際形勢,黨中央審時度勢,果敢勇毅地作出了研製“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我們堅持黨的領導,發揮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一羣肩負特殊使命的青年人挺進大漠深處,爲了核試驗事業,篳路藍縷、負重前行。“兩彈一星”研製工作者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溶解炸藥的實驗中所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的鋁鍋;精確計算時用的是手搖計算機;爲了設計和製作精密的元器件,技術人員反覆研磨,消除人工誤差。事實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更是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前進道路困難重重,當代青年生逢其時、使命在肩。作爲精力充沛、思維活躍的青年人,我們是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要將個人成長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時代需求緊密結合,在長本事、長才乾的大好時機,像海綿吸水一樣汲取知識,不斷提高與時代發展和事業要求相適應的素質和能力,適應傳統技能和現代科技的融合。團結合作,協同攻關,用“鐵肩”挑起歷史重擔,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鑄牢宗旨意識,奮鬥當與人民同心同德

回望百年征程,從戰爭年代到和平歲月,我們黨能夠直面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風險挑戰,不斷走向勝利的法寶,便是全黨上下始終同心同德,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形成了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在現代生態畜牧業科技示範園和仙女灣生態文明教育基地,我們看到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成功案例。親身感受到青海湖的壯闊安瀾,近距離接觸到犛牛藏羊漫山成羣,學習了青海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的先進經驗和做法,我們明白,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並不矛盾,可以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們在實踐中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同時也深刻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在果洛藏貢麻村,我們看到了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的豐碩成果:一片精心呵護的綠水青山,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鄉村振興發展理念,一組不可思議的發展數字,一羣滿懷熱情、努力開創美麗鄉村的幹部羣衆隊伍,一片中華民族一家親、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團結奮鬥氛圍。村民們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改善了生活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是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這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發展,更是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進步。走進習近平總書記曾看望慰問的藏民家中,我們看到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的信念,不斷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兩彈一星”精神源於歷史,也融於時代。精神之力、文明之光能在新時代新徵程上極大動員和鼓舞團員青年,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此次青海黨性鍛鍊不僅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更是行動的號角。此次活動讓我們對黨的歷史和理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特別是對“兩彈一星”精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爲我們未來的工作和學習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支撐。作爲共青團幹部,我們要加強對團員青年的政治引領,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組織動員廣大團員青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自覺地融入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奮力書寫爲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作者孫智超系中國鐵路設計集團團委書記,施函廷系福建港口集團團委委員,楊熙系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團委書記】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