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銳勁旅嚴格把關測試 滿足作戰實需
研發中心整體後勤組組長陳中校。(記者陳怡璇攝)
研發中心研發官劉少校。(記者陳怡璇攝)
軍武研發漫漫長路,自探索專業知識領域,再到歷經無數次測試、修正,並奮力突破技術瓶頸,才得以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下,將裝備交付部隊運用。身爲TS112式近戰瞄準鏡、TS112式反射式內紅點瞄準鏡及TS112式步槍雷指器的研發計劃副主持人、研發中心整體後勤組組長陳中校表示,爲配合國造T112戰鬥步槍今年量產,所研發的3款瞄準鏡,期能提升單兵作戰效益,更彰顯我國日益充沛的國防自主能量。
陳組長指出,研發過程無論是光學設計、機構設計、研發測試,乃至作戰測評,因3鏡爲401廠首度投入研發,從無到有,每個階段都有須克服的難題,如何平衡軍種需求與廠內現有研發技術,使裝備得以在期限內研發完成,質量更符合作戰實需,是身爲副主持人須居中協調的要項。
憶起數年研發過程,陳組長只要一接到電話,即使休假也得立刻趕回廠內,把關研發環節,方能確保3鏡順利投入量產。眼見 3鏡順利研發完成,讓他感到與有榮焉,也期望未來交付部隊運用後,成爲提升部隊戰力的堅實利器。
負責3鏡研發的幕後功臣、研發中心研發官劉少校,歷時2年鑽研光學設計知識,自研發到量產階段「無役不與」,本身更曾投入生命探測儀、遙控槍塔瞄準具研發,資歷豐富。劉研發官說明,TS112式近戰瞄準鏡須符合軍種需求達4倍放大倍率,在600公尺外清楚看見人形輪廓,也因此初期在光學設計階段,需在各種不同玻璃材質、曲率下,取得最佳參數,長達數個月時間,每天琢磨到半夜,只爲能得出最好的成像效果。
劉研發官指出,TS112式近戰瞄準鏡內的瞄準刻劃,是爲國造T112戰鬥步槍量身打造,在研發測試過程中,總計經過高達3萬發實彈測試,以確保精度無虞;此外,鏡具也須經歷嚴苛環境測試,包含水下、海水、泥水、高低溫等情況,以確保符合作戰實需。
劉研發官也強調,研發目的不僅在於保持最佳品質,滿足軍種需求,更須順利銜接大量生產;研發過程中,需要思考如何將通過測試的原型品,進行模組化生產,使大量生產後的每一件裝備,都能保持相同品質。以機構設計爲例,目前面世的TS112式近戰瞄準鏡之物鏡組,結合機構即採用可調式設計,即是爲了能在組裝階段,讓生產線作手得以更迅速遂行視差調整,提升生產效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劉研發官說,正如同精度之差,會造成射擊上的偏誤,研發過程中,只要一個環節沒有考量周全,就會導致後續生產延宕。
回顧研發歷程種種恍如昨日,摸索光學設計的漫漫長夜,都是劉研發官對自身工作的堅持與使命。他說,「每次搭乘客運南來北往,印象最深刻是大客車上的國軍人才招募廣告。從事研發工作8年,期許有朝一日研發的裝備,也能出現在上面,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