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公墓變身綠地!臺北景興公園串聯仙蹟巖 打造防災、生態新空間
位在臺北市文山區景興國小旁的「景興公園」,原爲景美第2公墓,現爲社區鄰里公園,也是仙蹟巖風景區的入口之一。(張珈瑄攝)
位在臺北市文山區景興國小旁的「景興公園」,與仙蹟巖風景區相接,原爲景美第2公墓,後變更爲公園用地。北市工務局1日舉辦「景興公園」啓用活動,公園處表示,此次串連公園周邊綠資源,從林相改良、公園步道設置與水土保持設施等多方改造,更有田園體驗區,供民衆認養,也設計雨水積磚和雨撲滿,兼顧生態環保與人文教育。
景興公園面積約爲1萬964平方公尺,原爲景美第2公墓,2005年完成遷葬,2010年都市計劃變更爲公園用地,2020年裡長提案設置景興公園,隔年即編列經費,經2年的設計規畫,2024年3月開工,2025年4月竣工,現爲社區鄰里公園,也是仙蹟巖風景區的入口之一。
景興公園設有田園體驗區,採民衆認養機制,也設計以雨水積磚設置的雨撲滿回收系統,作爲農園灌溉。(張珈瑄攝)
北市公園處工務科長李彥宏說明,景興公園採以最小擾動方式設計,利用既有土徑與平臺,清整後規畫爲步道,並利用地形設置廣場,考量景興公園爲山坡地公園,爲兼顧水土保持功能,故於公園入口設置乾式滯洪沉砂池做爲複合式草坡,平常可做爲草坪休憩空間,大雨時則能有效收納雨水、減緩洪峰流量,強化防洪韌性。
北市公園處工務科長李彥宏說明,爲兼顧水土保持功能,故於公園入口設置乾式滯洪沉砂池做爲複合式草坡,平常可做爲草坪休憩空間,大雨時則能有效收納雨水、減緩洪峰流量,強化防洪韌性。(張珈瑄攝)
此外,景興公園還有田園體驗區,李彥宏說,會打造「景東快樂農園」是希望民衆可採用認養機制,以提升社區維護管理動力,也設計以雨水積磚設置的雨撲滿回收系統,作爲農園灌溉,一旁也設置雨水回收原理解說牌,增進環境教育;也結合農園旁的大樹平臺,一方面可供民衆收納耕作工具,又可做爲民衆休憩之處。
當地景東里長高鳳謙表示,過去這塊土地都處於閒置、雜亂無章的樣貌,但因爲鄰近仙蹟巖,後決定開闢成公園,也因爲一旁就是景興國小,剛好能融入人文教育、藝術、生態、防災等多面向規畫,成爲最好的戶外教室,如此不但對附近環境大大加分,也能因此帶動社區人氣。
高鳳謙也說,綠撲滿除了可供農園灌溉外,也有防災用途,若是暴雨後,山上流下來的水急促、過量,會導致山下民宅淹水或是土石流,後經過整治工作,設置雨水積磚和雨撲滿舒緩水量,希望能借此達成防災、治災、減災,甚至是零災害的目標。
北市公園處園藝科長郭蘭香說,景興公園緣就像是綠手指一樣深入社區,也因鄰近景興國小,所以在公園設計階段,就邀請景興國小學生結合美術課,製作陶土作爲防土牆的美化設計材料,讓景興公園成爲名副其實的綠野仙蹤。
設計單位開巨技術經理張兆芳則談及,當初以兼顧自然生態爲主軸,由於景興公園全區接階爲山坡地,首要就是水土保持,也因爲在前期發現生態有不少青蛙,因此打造「觀蛙池」,不只能夠治洪,也可以讓青蛙繼續居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