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轉型 陳其邁:高雄已達減碳25%目標

2025第3屆大南方高峰論壇,匯聚產官學界領袖與專家,深入探討低碳生活、永續供應鏈、碳費機制等趨勢,致力推動臺灣產業向永續與創新邁進。(林勝發攝)

高雄市長陳其邁分享地方政府與中央推動減碳過程中面臨的挑戰。(柯宗緯攝)

「第3屆大南方高峰論壇」19日在高雄登場,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發表「從工業城市走向永續典範」專題演講。(柯宗緯攝)

爲推動高雄產業淨零轉型,《中國時報》19日舉辦「第3屆大南方高峰論壇」,高雄市長陳其邁強調,推動淨零並非要淘汰某一行業,而是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解決社會永續與公正轉型挑戰,關鍵在於「將碳負擔轉爲資產」,尋找城市發展利基。

此次論壇力邀產官學領袖與專家,探討低碳生活、永續供應鏈及碳費機制等議題。壓軸由《中國時報》副社長王儒哲主持高峰對談,邀請高市府環保局、中鋼公司及永續學者共同交流「淨零願景下的城市發展:高雄的產業共創之路」。

王儒哲提及,儘管美國總統川普重新執政後,廢除前總統拜登限塑政策、恢復使用塑膠吸管,並讓美國第2次退出《巴黎協定》,但「全世界做淨零碳排這麼多年,不可能因爲川普而中斷」。

王儒哲更指出,臺灣碳權交易所2年前在高雄成立,陳其邁即強調高雄身爲工業城市,碳排放佔全臺20%,臺灣要繼續在淨零碳排發展,必須以高雄爲起點;高雄憑藉特殊地理位置與產業結構,成爲智慧綠能城市代表,透過智慧電網建設、智慧交通系統等,協助鋼鐵、石化等傳產低碳轉型。

陳其邁則以高雄近年碳排減量數據爲例指出,淨零減碳策略方向正確,高雄自2005年基準年以來,已實質減量1662萬噸碳排放,達成25%減碳目標,相當於臺北市1年半的碳排放量,成效卓着。

陳其邁表示,高雄除傳統產業積極減碳外,也加快多元佈局,涵蓋半導體、AI及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等產業。臺積電2奈米P1廠年底將開始生產,市府並與輝達(NVIDIA)、鴻海合作推動AI應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已有57家業者簽約,24家開始營運。

面對川普關稅政策衝擊,陳其邁認爲,全球產業佈局調整並非始於川普關稅,而是源於大陸製造對各工業化國家的影響;但在快速變動時代,關鍵在於如何將挑戰轉化爲機會,高雄正着眼於「將碳負擔轉爲資產」,藉由前瞻規畫與超前部署,尋找城市發展利基。

高雄市副市長林欽榮則以「從工業城市走向永續典範」爲題發表演講,宣示高雄正以「淨零碳排」與「智慧治理」雙軸驅動,全面轉型爲永續韌性城市。

林欽榮指出,高雄碳排放量已從2005年6614萬公噸減至2023年4952萬公噸,減幅達25.1%。今年6月更通過全國首例「城市碳預算」,訂定2025-2026年碳預算5093萬噸,透過15項具體措施,目標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同時建立「產業淨零大聯盟」,整合51家企業包含中鋼、臺電等,加速產業低碳轉型。

數位治理方面,林欽榮提到,高雄打造全國首創「城市主權AI平臺」,整合逾700個再生能源案場及400多臺攝影機串流,運用大規模視覺語言引擎分析城市CCTV,即時偵測淹水、交通、工務等異常事件,實現跨局處智慧應變。

論壇透過跨界對話,期望凝聚智慧,提出具體解方,加速產業鏈綠色升級與淨零布局。高市府積極推動綠色智慧城市,從產業轉型、碳治理到智慧應用,逐步落實永續發展願景。高市府盼藉由論壇成果,帶動更多城市與企業投入低碳行動,共同打造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