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已實現近1700萬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
新京報訊(記者陳琳)2月24日,記者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獲悉,京津冀三地構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資源庫,截至目前,已實現近1700萬家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團體等各類機構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
2024年,由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天津市市場監管委共同編制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元交換規範》《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應用規範》正式發佈實施。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通過構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資源庫及制定實施兩項協同地方標準,在身份認證、安全覈驗及數據共享應用等方面實現了創新性突破,有力推動了跨地域、跨部門、跨平臺的應用進程。
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整合各方資源,建立了京津冀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基礎資源庫。這一資源庫的建立,打破了地域限制,實現了三地數據的互聯互通。通過共享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團體等各類機構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爲三地市場監管部門業務協作提供了支持。資源庫的建立,不僅提高了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還爲三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展數據分析、風險預警等工作提供了數據基礎。
通過同步實施標準,京津冀三地已實現近1700萬家企業、個體工商戶、社會團體等各類機構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數據共享。這一數據共享成果,爲三地市場監管部門業務協作提供了便利。例如,在開展企業監管工作中,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可以實時查詢企業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信息,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信用記錄,從而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利用三地共享交換的數據資源,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開展了多項專題分析工作。例如,“京津冀經濟與社會重點領域發展”專題分析,通過對三地企業數據的分析,爲京津冀區域的綠色轉移、優勢產業的資源互補以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效疏解提供了數據支撐。此外,三地還開展了“首都都市圈企業發展”專題分析,爲首都都市圈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同時,結合京津冀共享數據,京津冀三地市場監管部門優化了“北京市企業服務e窗通平臺”功能,實現了企業“異地領取”營業執照。這一創新舉措,爲羣衆提供了更爲便利的“就近辦”企業登記服務。例如,一家企業在北京市申請註冊,通過“e窗通平臺”,可以在天津市或河北省領取營業執照。
此外,三地還將加強在市場監管領域的合作,共同推動京津冀市場監管一體化發展。例如,三地可以共同開展市場監管執法行動,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爲,維護市場秩序。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