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周報/景氣兩大風向球將登場!臺 PMI、美非農數據揭示經濟下一步
中經院將於7月1日公佈6月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PMI指數能延續5月回升動能?
(關鍵事件:7/1 中經院發佈PMI指數)
中經院將於7月1日公佈6月臺灣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美中關稅政策懸而未決之際,市場高度關注PMI是否延續5月的回升動能,或將再度反轉,成爲景氣轉折的重要訊號。
根據中經院5月公佈的數據,PMI指數從4月的48.9回升至51,重返榮枯線之上,結束短暫緊縮期,轉爲溫和擴張。中經院院長連賢明指出,5月PMI回升主要來自低基期效應,以及部分廠商受惠於美國90天對等關稅暫緩期間出現的拉貨潮。
然而,從產業別觀察,景氣動能呈現明顯分化。電子暨光學、化學暨生技醫療、電力暨機械設備等三大產業,因涵蓋高階AI製程、特用化學與高階機械等供應鏈,5月新增訂單與生產指數雙雙轉強,整體呈現擴張態勢。
反觀交通工具產業則表現疲弱。5月汽車類新增訂單指數重挫至38.9,生產指數更大跌近20點,成爲各產業中緊縮速度最快的領域。中經院分析,汽車產業受國內稅制調整不確定、終端買氣觀望等影響,使其成爲製造業中的「拖油瓶」。
展望後市,連賢明坦言,美國對中關稅政策暫緩時限預計落在7月9至10日,是否屆時上路,將成爲下半年景氣走勢的重大變數。「目前上半年還未明顯反映,但若正式生效,將對全球供應鏈與臺灣出口動能產生壓力。」
中經院研究團隊指出,臺灣5月PMI表現雖優於日本、韓國與中國等鄰近國家,但整體制造業仍面臨高通膨壓力、全球需求疲弱及政治不確定性等多重風險。PMI未來數月恐呈現『且戰且走』的盤整格局。
景氣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照
#非農就業報告牽動Fed降息時機
(關鍵事件:7/3 美國公佈非農就業人數)
美國勞工部將於臺灣時間7月3日晚間20:30公佈6月非農就業人數,市場屏息以待,這項指標不僅是觀察美國經濟健康的風向球,更是影響聯準會(Fed)利率決策、美元走勢與全球市場資金流向的關鍵變數。
回顧5月,非農新增就業13.9萬人,雖高於市場預期的12.6萬人,但較4月的14.7萬人增幅放緩,創今年2月以來新低。失業率維持在4.2%不變,仍處於過去一年來的狹幅區間,但未經四捨五入的數據顯示失業率微升至4.244%,爲2021年10月以來最高水準。
5月就業增長主要集中在服務業,醫療保健新增6.2萬人,休閒與餐飲業增加4.8萬人,顯示消費需求回暖;然而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8,000人,爲今年最大降幅,反映企業對關稅及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影響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調查顯示5月就業人口大減近70萬人,與企業調查數據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因兩者調查方法與範圍不同。
有「Fed 傳聲筒」之稱的《華爾街日報》首席記者 Nick Timiraos指出,失業率的微升可能影響聯準會對降息時機與節奏的判斷。市場將密切關注此報告,因其不僅影響Fed貨幣政策,也牽動美元匯率與全球資金流向。
美國勞工部將於臺灣時間7月3日晚間20:30公佈6月非農就業人數,市場屏息以待。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