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選書/最佳溝通 不吵架也能贏

《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書封。 天下文化╱提供

想要贏得爭論,註定是一場失敗的遊戲。就算你贏了,代表你可能失去更珍貴的東西,像是對方的信任、尊重,或者更糟糕的是,失去彼此間的連結。你唯一贏得的是對方的蔑視。 而這一切是爲了什麼?爭論結束,對話也走向終點。你贏了,恭喜你。現在你得到了什麼?問題仍然沒有解決,代價卻是受傷的情感與尷尬的沉默。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你還是得想辦法和這個人溝通,依然得跟他們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現在你可能欠別人一個道歉,這取決於你當時說了什麼。與對彼此關係造成的長久傷害相比,任何驕傲的感受都只是一時的快樂。

就連訴訟律師也不會試着吵贏對方,畢竟他們無法選擇客戶面對的現實狀況,也無法選擇要遵循哪一條法律。所有證據都必須通過檢驗,決定可否採納爲證供,接着由法官或陪審團將法律應用於證據之上。這樣做與其說是爲了贏得爭論,不如說是爲了讓事實發聲。

溝通中的競爭讓社會深信這世界分爲對與錯、贏家與輸家。一場政治辯論結束後,隔天早上大家問的第一個問題永遠是:「是誰贏了?」但是,如果我們回到古希臘時代,當時的辯論與輸贏毫不相干。不同立場間的辯論是爲了追求真理;揭露他人論述中的弱點是爲了強化並改善它,並不是爲了駁斥它。

今日,人們往往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反應。與其讓意見分歧促使自己從他人的觀點中學習,我們反而會將它拒於門外。人們不但沒有調整自己的理解方式,反而將其視爲威脅。我們把社羣媒體當作個人的傳聲筒,用來表達自己強烈的反對。

坦白說,社羣媒體上有多少貶低你觀點的貼文真的改變了你的想法?又有多少你批評他人觀點的貼文真的改變了他人的立場?從來沒有。世界持續轉動,新聞週期不斷循環,到了隔天就沒人在乎。你證明了什麼?讓自己失去內心平靜最快的方法,就是好好教訓別人一頓。吵贏別人或許能滿足你的自尊心,但仍然會讓你感到空虛。在溝通過程中吵贏對方,從來就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就是爲什麼我很關心你,想告訴你真相:

千萬別試着吵贏對方。無論是爭吵、激烈的討論或談話時輕微的摩擦,你的目標都不是「贏」,而是「解開死結」。先從繩子鬆散的一端開始,直到你理解問題的核心,就會找到深處的那個結。解開糾結的繩索需要時間、情感及努力。這就是溝通過程「衝突」所代表的意涵:掙扎。

爭吵將讓你看見對方的掙扎。在每一次艱難對話中,總會有某個人(無論是你或對方)、在某個時刻遇到阻礙。也許你搞不懂他們想說什麼;也許你心情不好;也許你不同意某項論點。但這不是觀點之間的衝突,而是彼此世界觀的衝突,因爲你們看待事物的方式不一樣。

(摘自《不吵架也能贏的溝通術》,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