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三馬車失速/民生補貼齊發 同步更需結構性改革

中國大陸財政部有關負責人今年6月表示,2025年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全國教育支出、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預算安排均接近人民幣4.5兆元(約臺幣19.4兆),分別增長6.1%和5.9%,涵蓋就業、養老、教育等各個面向。大陸近期並密集祭出民生補貼政策,試圖加大力度刺激內需、鼓勵生育,但大陸民衆真的有感嗎?

大陸當局擴大投入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官員稱,希望提升民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業方面,大陸中央財政截至6月安排就業補助資金人民幣667.4億元,支持地方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實施失業保險、就業見習補貼、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等,並針對大學畢業生、零就業家庭成員等羣體提供重點支持。

養老與醫療方面,大陸中央財政承擔的城鄉居民全國基礎養老金月最低標準再提高人民幣20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達到每人每年人民幣99元,以此減輕民衆就醫負擔。

而從去年以來就推動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除財政支持今年翻倍至人民幣3000億元,補貼範圍也擴大實施至手機、3C用品、小家電等產品。大陸財政部並在今年8月首次在中央層面提出對民衆個人消費貸款貼息,借款人在貸款經辦機構可用個人消費貸款累計貼息上限爲人民幣3,000元。

生育與教育也提出不少新政策,官方宣佈將向民衆以現金形式發放育兒補貼,對符合法規生育的三週歲以下嬰幼兒,按年發放補貼,現階段每孩每年人民幣3600元;並自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免除公立幼兒園學前一年(等同臺灣的大班)在園兒童的保育教育費,私立幼兒園也比照減免。

談到大陸近期一系列生育與補貼政策,一位曾在上海媒體工作的大陸人士表示,政府補貼的金額對於收入比較拮据、本來就有生育打算的羣體來說應能發揮刺激作用,但對一二線城市的民衆來說「根本cover不了任何東西」,即使能夠補貼奶粉錢,也要考慮培養小孩的教育成本。

他提到,身邊朋友對生養小孩有更多考量,從現在的教育情況,一方面不想「雞娃」(指父母爲了讓小孩有好表現,不斷安排學習和活動),另一方面看到很多負面新聞,也讓人覺得「這不是值得孩子經歷的社會」。

針對刺激消費的措施,在廣東工作的熊先生說,電子產品消費補貼確實是能促進消費,也有在陸臺幹分享,公司銷售業績確實有因此提高六成,「但國補和以舊換新的前提是產品不差」。

至於消費貸貼息措施,多位受訪者都提到不會超前消費,在緊縮的時期,更不會因利息補貼就去消費。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副所長吳佳勳認爲,從大陸最近的生育補貼、消費提振等措施來看,隱含的政策訊號是官方知道問題很嚴重,也意識到人口下滑這些問題會影響內循環,所以想要解決,但隱性的改善對地方政府來說沒有誘因,相比製造業「拿到貨」就很實在,地方政府的重心可能還是會放在製造業的投入、放在GDP的提升。

也有經濟學家認爲,對大陸更重要的是結構性改革。路透引述穆迪分析中國及澳洲區首席經濟學家Harry Murphy Cruise分析,大陸需要在養老金、社會安全網等方面進行結構性改革,如此家庭纔會真正有信心消費,而不僅僅因爲補貼帶來的短期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