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美232調查攸關我半導體業興衰

臺美貿易談判,預計我方將被課以高關稅,農產品和汽車大門進一步敞開,半導體產業也面臨高關稅。路透

臺美貿易談判,預計我方將被課以高關稅,農產品和汽車大門進一步敞開,半導體產業也面臨高關稅。川普日前放話,232條款涉及的半導體晶片關稅,可能先從較低稅率起步,廠商經一年在美國境內建立工廠後,再調升到更高稅率。

對臺灣的產業發展而言,臺美貿易新稅率影響最深遠的是《貿易擴展法》232條款,如果美國基於國家安全考量,逼迫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生產,很可能針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徵收高關稅,造成產業鏈外移,從而扼住臺灣半導體命脈。我方向美方表達若對臺灣晶片課關稅恐有斷鏈風險,美方態度尚屬正面,現階段談判仍以對等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內容爲主,我方可能在晶片關稅談判領域拉長戰線以爲因應。

什麼是232調查?依據美國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規定,美國商務部對進口特定產品是否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進行調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美國總統有權根據報告對進口產品實施包括加徵關稅在內的限制措施。

調查圍繞着美國國內產能及需求、國外供應鏈風險等,主要包括五個面向:一,美國目前對該產品的需求;二,美國國內該產品的生產能力及自給率;三,主要進口來源國在其中所佔比重及供應商過度集中風險程度;四,外國政府補貼及不公平貿易行爲對其所佔比重及供應商過度集中風險程度;五,外國政府補貼及不公平貿易行爲是否有額外影響。

如果美國商務部認爲有國家安全威脅,總統可以選擇是否採取行動以及何時採取行動。近年來的232調查主要發生在川普任期內。2018年至今共發起15次232調查,新一輪的七起調查於2025年3至5月啓動,目前處於調查過程中。

232條款對於「國家安全」概念的界定較爲模糊,只要商務部定調,總統就擁有較大自由裁量權。新一輪232調查的產品,主要是礦產及衍生品、卡車、藥品和半導體。臺灣的半導體產品進口美國居世界之冠,自爲調查重點。232調查是美國進行貿易限制和貿易脅迫的重要手段,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多次在談判的關鍵時點公開表示即將完成232調查並實施相應關稅。由於232調查初衷是美國透過加徵關稅保護國內產業安全和促進製造業迴流,但實際上已成貿易談判籌碼,所以我方承受重大壓力。美國總統在90天內就調查結果決定是否採取行動,如徵稅、配額,或選擇其他措施,如產業補貼、繼續談判等,彈性很大。

半導體是國防、AI、5G等關鍵技術的核心,被美國視爲「戰略物資」,供應鏈風險必須嚴控。美國晶片製造業佔全球比重從1990年的37%降至2020年的12%,其中78%的先進製程集中在臺灣,由於地緣政治因素,安全擔憂特重。爲了避免臺海局勢造成供應鏈動盪,美國總統可能援引232條款,對我半導體產業課以高關稅,以促進在地化生產。

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這項調查對臺灣產業界影響深遠, 調查範圍涵蓋半導體、半導體制造設備以及下游衍生產品,包括晶片、裸晶圓、微電子裝置等,調查結果將在關稅、匯率和供應鏈重組等方面採取措施。  美國是臺灣半導體產業出口的重要市場,若實施高關稅,將增加導體產品的出口成本,降低競爭力,可能導致廠商面臨在美設廠的壓力,並影響現有的供應鏈,加速供應鏈重組,迫使臺灣廠商調整佈局。

232調查對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嚴峻的考驗,但同時也可帶來產業升級轉型的契機。 臺灣產業應積極應對,提升技術自主性,加強研發創新,並尋求多元市場,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以確保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