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零關稅亮牌太早 恐殃及無辜
賴清德總統。記者趙容萱/攝影
面對川普對我國加徵關稅32%的衝擊,賴清德總統呼籲國人不要恐慌,強調不採關稅報復,並提出「透過談判,爭取改善」的應變策略。我國已經列入第一波談判名單,立即和美方展開談判。
政府透露的策略包括一,從臺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二,擴大對美採購農、工、能源及軍備;三,擴大加碼對美投資;四,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五,解決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及洗產地問題。
由於我方亮牌太早,尤其是「零關稅」包藏諸多問題,後來川普雖然急轉彎「暫緩90天」,卻讓我方未來談判陷入退無可退的窘境。
第一個問題是,所謂的「爭取改善對等關稅」,根本就是美方灌水,我方卻急於對號入座。因爲,對等關稅的真義,是指若臺灣進口美貨的關稅稅率,高過於美國進口臺貨的稅率,美國有權提高關稅,或由臺灣降低關稅,直到雙方關稅稅率相等爲止。反之亦然。
然而川普對各國實施10%~50%的關稅,根本就不是對等關稅;而是他的決策幕僚借用別的經濟學家的模型,套上自己錯誤的數據而自創的「貿易逆差率」,就是把美國與對方的貿易逆差,除以對方銷美總額,列爲各國對美溢收的關稅,不但混淆對等關稅的定義,還被原作者經濟學家揭發用錯數據,從而對全球各國重課了四倍多的關稅。
根據WTO的2023年加權平均關稅稅率資料,發現絕大多數國家對美關稅稅率,連川普政府所指控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例如川普政府指控臺灣對美關稅達64%,但WTO的數字僅1.7%;歐盟被控對美關稅達39%,但WTO的數字僅2.7%。因此,賴政府決策團隊,未檢視川普所謂的對等關稅的正確及合理性,就急着認錯攬罪,做出改善對等關稅的承諾,實非智舉。
既然川普所謂的對等關稅名不副實,其實應正名爲「扭轉貿易逆差稅」,則賴總統的零關稅策略,若不能消除美國對臺貿易逆差,也都無濟於事。從越南提出零關稅後,遭美方貿易顧問納瓦羅強硬回絕:「即使越南對美關稅降至零,越南對美仍有1,2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問題在他們還有非關稅作弊行爲,包括出口補貼、操縱匯率、傾銷產品等等。」由此可知零關稅對川普政府沒有賣點。
而且,零關稅還會衍生「殃及無辜」的問題。臺灣近年對美貿易順差,主要是半導體、資通訊、電子產品外銷暢旺所致,卻也種下川普對臺「所有銷美產品」課徵「扭轉貿易逆差稅」的因,以致出口表現欠佳的傳產貨品,也要承擔高關稅之果。例如,已有毛利微薄的紡織業者,無奈而乾脆裁員、停工,此種弱者受害的慘狀,未來會越來越多。
更嚴重的是,賴政府還沒掛號成功,就急着提出對美零關稅,讓美方更能予取予求,還會引發其他國家比照要求享有和美方一致公平的待遇,將來就會變成「全部進口零關稅」,更全面衝擊本土內需產業。包括養豬和肉雞等農牧業、汽車、保健食品等,將無法和零關稅的低價外貨競爭,而被全面打垮,行政院880億元的協助恐怕都是杯水車薪。賴總統要國人不必恐慌,自己提的零關稅應變策略,反而引發內需業者的高度恐慌。難怪有農民團體直言若被政府犧牲,將走上街頭抗議。
總之,面對川普政府名不副實、極端刻薄的對等關稅,賴政府只要趕緊向美方掛號準備談判即可,並可觀察其他國家的策略以及美方的反應,再滾動思考彈性應變的劇本;切勿再犯像臺積電加碼赴美投資、零關稅等「太早亮出底牌」的錯誤,纔不會在談判時已無籌碼而任人擺佈。對國內相關產業更要通盤思考應變策略,避免殃及無辜,並提出合理而周延的救濟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