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非核家園與經濟發展的危機

非核家園與經濟發展的危機。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2025臺灣已經落實「非核家園」,成爲國家政策,但我們是否真正想清楚了它對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如今回望,不難發現這場能源理想主義的實驗正逐步將我們推向危機邊緣。經濟壓力日增、空氣品質惡化、投資信心下滑,甚至動搖了臺灣科技產業的競爭根基。當執政者高喊「2050淨零排放」、「綠能轉型」等口號的同時,卻在現實中讓火力全開,煤煙沖天,諷刺莫此爲甚。

最迫切的問題是電力結構的失衡,根據最新資料,臺灣超過八成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夜間甚至超過九成五。核電除役之後,包括高雄大林與興達、中火等燃煤機組緊急啓動,臺電不僅「偷偷」重啓老舊設備,還對外宣稱空氣品質「並未惡化」。這樣的矛盾與掩蓋,反而坐實了「非核家園不缺電」只是美麗的假象。

而在經濟層面,能源不穩問題已經對臺灣產業造成實質影響。特別是半導體與AI等高科技產業,其電力需求持續上升,對穩定電力供應的依賴不可或缺。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就曾直言:「沒有能源要怎麼成長?AI產業根本不會存在。」他呼籲臺灣應投資包括核能在內的多元能源體系,不應對任何能源形式進行政治性污名化。這番話不僅是對賴政府能源政策的當頭棒喝,更反映產業界對能源現實的深度焦慮。

事實上,拒絕核能已非全球主流。在美國,川普已簽署行政命令推動核電成長,並精簡核能設施審查程序。歐洲與日本也紛紛重啓核電計劃,視其爲因應能源危機與達成減碳目標的關鍵選項。唯獨臺灣,在能源高度仰賴進口、電價必將上漲的情況下,仍固守「非核家園」神主牌,不惜代價維持政治表象,導致經濟競爭力與民生品質同步受損。

這項錯誤政策所帶來的連鎖效應正在發酵,中部、南部居民飽受空污之苦,癌症發生率不降反升,甚至被諷爲「用肺發電」、「用命發電」。市長與環保團體紛紛抗議燃煤機組復啓,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寄望中央「妥善調度」。連基本的電力需求都如此拮据,談何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

綠能的理想,原是值得追求的願景,但若政策制定者無視技術與市場的限制,一味進行政治操弄,結果只會是「拚命發電」卻「拚不出希望」。目前再生能源的成本依舊高於核電,且具有間歇性與不穩定性。臺電的財務早已陷入虧損,面對日益攀升的購電成本,只能在核能與燃煤發電之間「選擇毒藥」。

即便核電的未來仍須解決核廢料與地震安全問題,這並不代表臺灣應該完全封殺核能選項。現代核電技術已大幅進步,國際上廣泛應用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等創新設計,提高安全性與彈性。相較之下,臺灣卻仍困在1980年代的反核思維,無法展現符合當代科學與全球潮流的政策前瞻性。

在這場錯誤的能源實驗中,最終埋單的是誰?是企業主,因電力不穩導致產品報廢與投資撤離;是勞工,在產業外移下失去就業保障;是中產階級,承擔上漲的電價與稅負;是弱勢族羣,在空污肆虐中被邊緣化。

要走出這場能源與經濟雙重危機,臺灣的政策制定者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放下意識形態的包袱,以多元能源策略爲基礎,重新評估核能的角色與可能性。唯有如此,臺灣才能真正實現能源轉型與經濟永續雙重目標,避免在全球競爭中失去立足之地。

畢竟,「沒有能源,要怎麼成長?」黃仁勳的這句話,不只是對政府的提醒,更是對所有臺灣人民的警醒。當我們用政治信仰堆砌政策金字塔時,別忘了基礎是來自產業、電力與人民的真實需求。願我們不要在耗盡最後一度電、最後一口氣時,才悔不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