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大而美法案的漣漪效應
美國「大而美法案」日前由總統川普簽署成法。(美聯社)
這個法案爲總規模高達4.5兆美元的財政稅改法案,被視爲是川普政府「美國優先」理念的具體實踐,法案長達887頁,內容相當龐雜,涵蓋大規模的減稅措施、削減社福支出,以及增加國防與移民執法預算等。主要措施包括:延續川普前一任期提出的企業和個人減稅措施,企業稅率維持在21%,高收入者的最高稅率維持在37%,併爲有小費和加班費收入的勞工,提供臨時減稅。特別是,半導體業者在美設廠的投資稅額抵免比率(適用於2026年底前的投資案),從25%增加到35%。
另外,也包括社會安全網削減,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削減聯邦醫療補助及社福計劃。在國防與邊境安全預算擴張方面,增加約1,440億至1,500億美元國防預算,並投入約1,750億美元用於限制性移民政策,包括修建美墨邊境牆。
在能源與環境方面,該法案標誌着美國能源政策從推動綠能轉向扶植傳統化石燃料,還把7,500美元的電動車購車減稅優惠,提前至今年9月底結束。「大而美法案」在美國內部的爭議主要集中於貧富差距擴大、社會分化、壓抑綠能和財政赤字惡化等方面。
就國際而言,「大而美法案」推行後對美國財政的影響將使得川普政府加強落實對等關稅。尤其,美國國會預算處估計,「大而美法案」將在未來十年內,使財政赤字增加約3.4兆美元。因此,川普總統勢必要堅定地推動對等關稅以增加政府稅收。
日前川普總統也對外表示,近期華府將函告170幾個國傢俱體的輸美對等關稅,該稅率從10%至70%不等,且須從8月1日起開始支付。此外,美國政府也醞釀推動「賓州計劃」,可能作法包括:推動美債從海外迴流國內、引導金融機構多買美國國債、降低監管門檻,甚至把美元穩定幣納入整個體系。
另外,「大而美法案」也提供外國企業在美國投資製造和研發的租稅誘因。在公司稅方面,該法案恢復固定資產及美國境內研發支出100%費用化,除了電腦、機器設備、租賃改良物等耐用年限較短的項目之外,也擴大到用於製造的不動產。
該法案也將「晶片法」適用於半導體、半導體制程設備製造廠的投資抵減,將其抵減率從現有25%提高至35%,適用於自2026年起投入使用的設備,但相關設施必須於2026年底前實質動工開始興建。
這些措施反映出川普政府加強吸引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在美國落地投資製造和研發的企圖心。再加上新臺幣升值和對等關稅的共伴效應,臺灣半導體和AI伺服器等供應鏈赴美投資的拉動力可能會增強。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境內研發支出100%費用化的優惠須取決於美國政府對於研發的定義。
儘管美國對等關稅動向和臺美經貿協商即將揭曉,川普政府在爭議聲中所通過的「大而美法案」將對外產生推波助瀾的漣漪效應,伴隨着新臺幣升值趨勢,可能增強臺灣半導體和AI伺服器等供應鏈赴美投資的誘因,弱化了政府透過臺美經貿協商所爭取到的優惠條件。臺灣半導體和AI伺服器等供應鏈赴美投資或難以避免,臺灣本土經濟如何持續發展將是政府須努力的關鍵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