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首重社會安全和信任

經濟發展首重社會安全和信任社論。示意圖。圖/AI生成

近幾年臺灣詐騙案爆發式攀升,不僅讓民衆沒有安全感,也嚴重消耗經濟活力及人與人的信任基礎。根據公視報導,2024年全臺累計詐騙損失高達新臺幣502億元,是五年前的11倍之多。即便2025年初略見下降,詐騙案件依舊維持高點,警察與金融體系仍面臨龐大壓力 。

根據165打詐儀表板,光今年6月,就有1萬6,388受理案件,損失金額達到89億,不論是假裝快遞客服誘惑受衆跨境匯款,或是誘導民衆房子質押或解約保單再被騙投資,每一起個案都揭示社會各層面的漏洞與風險。尤其令社會震驚的是中部豐原一戶王姓家庭,因遭黃金投資詐騙,導致一家五口輕生,讓全民震驚,社會安全網也亟須檢討補破網。

每個月這麼多詐騙案堪比真正的金融災難或恐慌,詐騙手法層出不窮,假投資者佔最大宗,其次是假交友投資、假檢警詐欺等。這一波詐騙狂潮不僅吞噬了人民血汗錢,更嚴重破壞社會的信任基底。當投資者、消費者都居安思危,整體信心一再受挫,經濟活動勢難恢復熱絡。市場因恐懼縮手,銀行與保險公司減緩業務流程,企業投資也陷入觀望,社會安全與經濟發展此時就會出現惡性循環。

面對詐騙愈演愈烈,政府在法律與制度層面雖有迅速反應,例如去年三讀通過「打詐新四法」,將詐欺刑責最高提高至12年有期徒刑,罰金上限達3億元;同時於2025年初推動「打詐綱領2.0」,整合政府部門與金融業者,協力建立AI預警系統,以期透過機器學習與資金異常分析,在詐騙者造成財損前截斷犯罪鏈。還有金管會鼓勵第一線銀行人員積極進行風險干預,阻止可疑交易。各銀行則合作建置詐欺偵測聯盟,透過AI分析敏感帳戶,藉此主動干預,以減低受害風險。但這一切仍無法阻止詐騙案的攀升,主要在於民衆的防詐教育不足,還有經濟發展果實沒有全民共享,大家因貧而貪,造成詐騙犯有機可乘。

警方在第一線也面臨警力不足與執法制度配套落後等挑戰,雖然每月攔阻數億元資金,但背後的調查、金流追蹤、跨境合作耗時耗力。有經驗的刑警指出,如果能設立正式、穩定的打詐專責隊伍,而非倚靠臨時清查,才能於政策與實務上取得更多進展 。

綜觀這波詐騙洪流,社會安全與經濟穩定息息相關。若說經濟發展是一棵大樹,那麼社會安全就是其根基。缺失安全感與信任,無論貨幣、技術、政策哪個環節再強,也難以撐起良性循環。

觀察其他國家措施,教育與宣導爲重要策略之一。從校園課程融入金融與防詐教育、社區長者推行「一聽二掛三查證」防詐口訣、企業自身提供透明平臺查驗風險、職場紓困補助與被害人心理扶助等,這些都是從源頭減低詐騙案,增加社會免疫力的重要關鍵。

政府也要與民間深化合作,在跨國資金流、通訊平臺治理方面更加嚴謹。LINE、臉書、Telegram等通訊軟體應擴大針對廣告、羣組、帳號驗證的檢查力度,跨國執法機構也須積極聯手追緝詐騙主使者與洗錢通道。

唯有在法律、制度、科技、教育與文化上形成多層次聯防,才能阻絕詐騙的泛濫。當社會安全恢復,人民又能相信金融體系、企業與政府體制,經濟才能找回信心與活力。安定不僅意味着沒有混亂,更是人民敢創業、敢消費、敢投資的前提。重建信任,就是重塑經濟發展最需要的土壤和養分。

換言之,「經濟發展首重社會安全和安定」絕非口號,而是在這一連串數十萬件詐騙案、數千億元損失背後,政府、金融體系、社會每個面向共同檢驗並修補的底層制度工程。當安全感成爲全民基本預期,投資與創新纔會真正繁盛,經濟的每一步躍升纔能有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