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不只靠科技 「以醫帶商」前進東協 有望成爲下個生力軍

由左至右分別爲公民幫推協會理事長黃建興、前馬來西亞檳州行政議員鄧章耀、清福醫院院長王炯琅、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林周義攝)

對等關稅重燃貿易保護主義,引爆全球市場劇烈震盪,外界開始思考除科技產業,臺灣是否還有其他產業能撐起經濟成長的新支柱?專家指出,臺灣健保制度與醫療品質早已在國際間享有盛名,是名副其實的「醫療優等生」。過去臺灣醫療輸出多停留在「個別技術移轉」,缺乏制度性、系統化的長期經營,可透過「以醫帶商」策略,帶動醫材、藥品甚至高端設備廠商共同出海,開拓東南亞百億市場商機。

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佈的2025年《醫療照護指數》,臺灣以86.5分高居全球榜首,並以159.2分蟬聯醫療費用效率的第一名,已連續7年稱霸全球。然而,在國際醫療市場上,臺灣卻仍難見其蹤影。這反映的不只是缺乏國際佈局的政策支援,更顯示產業本身在策略與發展方向上的不足,盼成爲經濟成長的第二支箭。

清福醫院院長王炯琅說,東南亞國家的醫療水準約落後臺灣10~20年,其中泰國落後7~8年。他曾到訪曼谷最大的醫療集團,當地醫師爲他介紹心導管、癌症治療中心,說:「這是曼谷最好的」,但都令他感到奇怪。爲何這樣的水準,可以吸引很多國際病人來就診,且得到很好的評價。而醫院外面開了30幾家旅館、20幾家餐廳,臺灣應該有很大的優勢。

王炯琅表示,過去臺灣醫療輸出多停留在「個別技術移轉」,缺乏制度性、系統化的長期經營。有鑑於此,他提出「以醫帶商」策略,透過醫療服務輸出,在當地設立診所、小型醫院的方式,提供實際操作的據點,並使用臺灣的醫療器材、藥品,讓當地人對臺灣的醫療產業有信心。噹噹地人發現臺灣小診所就能做到高水準,更何況是醫學中心,就能吸引許多國際病人到臺灣治療。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提醒,臺灣若要在當地落地,最好是有臺、馬合資的診所,以及在臺灣醫學系畢業的醫師。

前馬來西亞檳州行政議員鄧章耀表示,馬來西亞醫療市場近年快速成長,也吸引了新加坡、日本、韓國等多國的資本持續進入,特別是檳城,已成爲醫療旅遊熱點。當地的檳榔醫院,2022年收治的印尼病人高達20萬人,這是因爲政府與醫界合作,給國際病人帶來很多方便。目前市場對高品質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加,正是臺灣進場的絕佳時機。

鄧章耀表示,馬來西亞政府將於2025年第2季對《私人醫療保健法》進行修法,運用DRG系統來規範私立醫院收費項目與標準。臺灣長庚醫院在DRG和智慧醫療方面擁有專業知識和經驗,可與馬來西亞衛生部官員、醫院代表和保險公司分享,展現臺灣在醫療管理與數位轉型上的領先地位。

另外,馬來西亞生技市場成長迅速,細胞療法和外泌體療法的需求不斷增加。當地生物科技公司ALLCELL來臺尋求合作。臺灣可可利用技術優勢,例如《再生醫療法》通過後的產業成熟發展進入東協市場。此外,臺灣在癌症治療及重症轉診上具備競爭力,醫療費用較新加坡及歐美更爲實惠。

公民幫推協會理事長黃建興指出,臺灣醫療的水準已獲全球認證,但產業化與國際化腳步明顯落後。此次股市重挫讓臺灣體認到經濟過度仰賴科技產業的風險,醫療產業具國際競爭力,尚未被充分開發,屬於潛力股,是轉型與突破的關鍵,只要政策與產業齊力,結合智慧醫療、再生醫學與醫療管理等優勢,臺灣醫療產業完全有實力登上世界舞臺,成爲經濟成長的第二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