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爭議不斷要被「切割」?

▲經濟部長郭智輝 。(圖/記者屠惠剛攝)

●文/國際政治評論員

經濟部長郭智輝,自2024年5月20日上任以來,不僅屢屢爆出爭議,更引發綠營內部及媒體名嘴批評其政治判斷力不足,成爲內閣改組是否包含其一環的高關注焦點。隨着第二波罷免案將於2025年8月23日與「重啓核三」公投同日投票,不排除政府會藉此時機進行人事調整,經濟部長是否可能被「切割」,值得深入推敲。

爭議累積 民進黨內已顯動搖

過去一年多來,郭智輝的言行備受爭議。2025年3月,其以「蒙古症」(現稱唐氏症)比喻臺積電與英特爾合資案,激起社會反彈,他公開鞠躬道歉。

此外,在能源政策與言論上的失誤也頻出,例如主張菲律賓綠電輸臺、電價不宜太低等主張屢被指不切實際。更甚者,其「看不下去,可以離開啊」之言,對抗議臺電員工的迴應,被批爲「慣老闆嘴臉」。

日前備詢被問及屏東縣民支持核三延役,脫口「你把敦親睦鄰費拿掉,你看他要不要支持?」不僅引發在野撻伐,要他道歉下臺,連綠營也砲轟;後來又被爆出在對等關稅「20+N」公告當天出席「當我們快樂在一起」宴席,再度掀起爭議。

此外,經濟部內部亦出現改組苗頭,上任不到一年已有三位次長接連請辭,凸顯其領導風格與行政體制間的不協調 。加上其與崇越集團關係未明,包含在公司旗下餐廳與崇越副董事長多次見面,財務操作是否符合利益迴避原則備受質疑 。更有媒體與綠營人士直指其政治判斷力幾近零分,稱「不適任指數100%」。

▼郭智輝被爆出在對等關稅「20+N」公告當天出席「當我們快樂在一起」宴席,掀起爭議。(圖/翻攝自Facebook/侯漢廷)

「第二波罷免+公投」 勢必引波動

中選會已公告,2025年8月23日將舉行包括7案立委罷免與「重啓核三」公投同日投票。如此高密度選舉日程,除可能造成選務與民意重組平臺壓力,也勢必成爲政府內閣改組的絕佳機會。

一方面,罷免敗選可能加劇朝野矛盾,迫使政府透過人事調整表態;另一方面,重啓核三議題敏感且人人關注,若政府氣氛低迷,可能一併調整具爭議性的經濟部門主管,以示改革決心與求穩策略。

合理推論 郭智輝或將被「切割」?

壓力最大、聲勢最突兀之部長人選:郭智輝因頻頻失言、內部動盪遠高於其他部會首長,加上綠營呼聲漸高,若進行內閣微調,他極可能是優先更換對象之一。

時機配合選務安排具策略意義:8月23日的選舉形勢複雜,政府若能趁此展示調整決心,重新注入「清新形象」,對穩定民心與壓制反彈頗具策略效益。

利於內部團隊重整與政策重啓:更換經濟部長也可作爲重整能源與半導體等經濟政策的開端,讓原本指揮混亂、說話不穩的經濟部重返理性穩健路線。

當然,內閣人事非僅看爭議多寡,更涉及派系博弈、政策方向、未來佈局。然而,依現有資料與傳統政治操作邏輯,「內閣改組會有郭智輝下臺」的可能性極高,尤其時間點恰在公投與罷免同一天,符合切割爭議、重啓氣氛之政治需求。

合乎「政治壓力與選務大考」的合理推測

如果政府選擇將郭智輝「切割」出內閣,不會太令人意外。這場「8月23日大考」,不只是罷免立委、公投的民意大檢驗,也可能成爲內閣人事調整的轉折點。

從此角度看,郭智輝是否能撐到選後,將是整個臺灣政治近來關鍵觀察之一,也呼應了此文題目的疑問:「經濟部長爭議不斷要被切割?」──答案,很可能是「是的」。

▼內閣人事非僅看爭議多寡,更涉及派系博弈、政策方向、未來佈局。(示意圖/行政院提供)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