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 邱求慧 以前瞻科技創造未來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邱求慧。圖/王德爲

邱求慧小檔案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2024年寫下了歷史性的榮耀時刻,獲得史上第一座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之所以拿下這座獎,和臺灣颳起的「黃仁勳旋風」大有關係-而產業技術司正是輝達在臺灣設立研發中心、後續決定擴大投資、並在臺灣設立總部的重要推手之一。

產業技術司之所以能推進這重大的一步,和司長邱求慧對整個產業技術司爲臺灣產業、爲臺灣下一代「創造值得銘記的未來」的期許,有密切關係。

邱求慧說,產業技術司的使命在於,發展臺灣前瞻科技,以期能在全球趨勢下,協助提升臺灣廠商的科技競爭力。以熱門的AI爲例,要能掌握商機和趨勢,協助產業佈局、或將AI作爲工具,提升競爭力,包括協助爭取科研經費、以降低成本與風險,爲爲未來的科技佈局做準備;同時,對於既有的優勢,如半導體,要能確保領先、甚至擴大領先。

面對地緣政治可能帶來的風險,邱求慧認爲,臺灣應強化對國安有助的科技研發,例如,無人機和機器人等,未來將有很大商業與國防潛力。

從技術處到組織調整後的產業技術司,邱求慧領軍這個單位逾四年,對自己亦有「繼往開來」的期許。首先,不僅針對現有技術持續支持產業技術研發,更致力於強化前瞻技術的佈局。他鼓勵法人「重拾創新創業精神」,發揮臺灣廠商最重要的從無到有的文化與思維,勇敢的進行研發和專利佈局,發展下個世代的技術、創造下個世代的產業。

再者,「中小、弱勢產業也是臺灣的一分子。」邱求慧說,產業技術司的研發要能在不同產業和地方落地,傳產業者、中小廠商需要的,不一定是很前瞻的科技,卻能產生實際幫助,甚至吸引年輕人返鄉、投入這些產業。

第三,國際合作的角色提升。邱求慧說,產業技術司積極參與各國的的計劃,並致力推動落實於五大信賴產業等政府方向。

接下來產業技術司的工作,培育AI人才是現在思考的重點之一。邱求慧指出,臺灣生育率降低,應適度延攬國際人才,但包括基層的外籍人才佔比僅6%~7%,比起新加坡的20%~30%爲低。這也是產業技術司積極邀請國際大廠來臺,設置研發中心等基地的重要原因,當這些國際大廠來臺,臺灣就有機會參與領導級的研發角色、成爲「夥伴」。

科專計劃申請簡化也是他任內的重要構想。爲了讓中小企業難度降低,產技司已實施減少計劃書篇幅、落實委員輪替等規則,希望引進更多中生代和業界委員,並增加對新創公司的簡易申請方式。

至於「下世代科技」的藍圖是什麼模樣?邱求慧說,如通訊領域在下世代可能以「3D」的方式,透過中、低、高軌衛星與地面基地臺結合,讓覆蓋範圍更大,任何地方都可以收訊。再如無人科技,也可能因爲AI發展和通訊覆蓋,變得愈來愈可行,甚至可達到比人操作安全性更高,應用範圍不只在路上跑的無人車、自動駕駛,更廣至工廠AMR、機械狗、甚至水下載具,在生活中與國安上都能有所應用。另外,當運算力提高,也能加強虛擬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技術,可以在虛擬世界裡進行所有現實世界的模擬,如交通、農業等。

「臺灣應該要創造多元性!」邱求慧說,在文化科技、運動科技、智慧農業等產業,若都能推動科技佈局,臺灣產業就會充滿生命力,這是他眼中最獨特的臺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