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有了新供應鏈話語權
供應鏈各個場景與AI技術的數實融合實打實在發生,並且正在貢獻新的產業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孔海麗 北京報道
3月6日,京東集團交出了一份“逆週期”的財報:2024年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3.4%,重回雙位數增長;全年收入突破1.15萬億元,淨利潤同比增長71%至414億元,每股收益增長76.4%。
其利潤指標也有明顯改善,全年經營利潤率從2.4%提升至3.3%。
與AI相比,互聯網電商領域近來似乎沒有那麼吸睛,不過,供應鏈各個場景與AI技術的數實融合實打實在發生,並且正在貢獻新的產業趨勢。
京東的增長,沒有摻雜流量泡沫或資本遊戲,而是一場以供應鏈話語權爲核心、用戶體驗爲驅動的務實增長。
供應鏈話語權的護城河
京東財報數據背後,是其20年鋪墊出來的供應鏈基礎設施。
截至2024年四季度,京東供應鏈基礎設施資產規模已達1610億元,運營超1600個倉庫和2000個雲倉,倉儲總面積超3200萬平方米。其自營商品庫存週轉天數僅30天,全球領先。
這種“重資產”模式曾被詬病爲“笨重”,但在當下,已經轉化爲領先性優勢。2024年四季度,京東商超品類連續四個季度雙位數增長,偏遠地區用戶也能享受24小時送達服務。當其他平臺還在爲物流成本頭疼時,京東已通過智能倉、無人分揀等技術將履約費用率壓縮至歷史低位。
效率革命驅動日百“超車”
相比於高客單價的帶電品類,京東在日百品類上能夠連續四個季度的雙位數增長,“成本、效率、體驗”逐漸成爲增長引擎。
2024年二季度,京東物流Non-GAAP經營利潤率創上市新高,三季度供應鏈數智化技術將全鏈路成本再降15%。通過AI算法優化運輸路線、動態定價系統精準匹配供需,即使面對拼多多、抖音電商的流量攻勢,京東仍以3.8%的Non-GAAP經營利潤率,證明“效率即壁壘”。
京東的供應鏈場景優勢也爲AI技術的產業應用創造了價值。
AI技術與供應鏈各個場景的數實融合迎來大爆發,除了以“言犀”爲代表的內容應用之外,京東也打造了“京東物流超腦”等針對提升供應鏈效率的應用。
不同於AIGC的內容生產,AI技術在產業端的應用會更強調穩定性、安全性,但AI與產業的融合纔是最符合中國產業化優勢的方向。
用戶心智的“長期主義”
京東用戶活躍度與購物頻次連續四個季度雙位數增長,這不會是低價補貼的短期效應,而是“用戶體驗”長期沉澱的結果。
PLUS會員積分兌換家政服務、新疆包郵“第三方商家運費全額補貼”、Plus用戶外賣優惠,京東在打通內部服務生態。
其“自營+供應鏈”模式也在形成正循環:用戶體驗提升帶動商家銷售增長,商家又依賴京東的供應鏈降本能力。這種生態黏性,實際上比流量平臺的“一次性交易”更穩固。
高增長能否持續?
讀京東財報,還有一個小亮點。京東雲應對用戶需求全面上線DeepSeek產品,推出了“開發訓練+場景應用”雙引擎一站式平臺,助力企業實現DeepSeek等大模型開箱即用、智能體深度開發與應用,全面打通從模型落地到產業智能升級的“最後一公里”。
不過這份財報也藏着一些不確定性,收入高增能否持續仍需觀察;近期京東殺入外賣領域,這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重運營的生意,公司需要在投入成本開闢新場景、獲得新增長上,做到更好的平衡。
京東的財報證明,在電商競爭極爲激烈的時代,企業需要構建真正的底氣,比如供應鏈“硬核基建”,比如靠譜的效率模式。當新技術革命來臨,再把夯實的基建與AI工具結合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